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探访江西首个“万亩智慧农场”:26人可种万亩田

李韵涵 华山 卢梦梦    2023-03-16 09:49:29    中国新闻网

植保无人机盘旋空中、无人旋耕机地面驰骋、各类5G传感器遍布田间……繁忙的春耕时节,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的万亩田间几乎看不见正在耕作的农户,只见各类机械化设备正上演“春耕进行时”。

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土沃水丰,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农业大省。15日,中新社记者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这里是该省首个“万亩智慧农场”。该农社共流转了13600余亩高标准农田,覆盖53个村民小组,涉及8000多户农户,种植的优质水稻年产逾万吨。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56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中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时期。

“农场现在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得益于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无人设备’的投入使用,目前农场只雇用了26名职业农民种植、管理上万亩良田。”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大田农社副总经理李科明表示,科技设备投入农业,可以兼顾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

记者在田间现场看到,随着工作人员按下手机上的操作按钮,田间的一台无人旋耕机便自动启动,并开始有序整田,不出几分钟,记者眼前的一片土地变得松软又平整。

“这个无人旋耕机操作起来非常简单,手机上有‘开始’‘停止’‘点火’等按钮,并且可以提前设计好行进路线,人需要休息,但机器几乎不需要休息。”大田农社农机操作手范鹏告诉记者,无人旋耕机的操作几乎“零门槛”,只需在手机上操作,一台机器一天便可耕上百亩地。

“智慧农场”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操作设备上,在这上万亩良田中,还遍布着37个5G传感器作为农业监测点,为整个农场织起一张智慧网络。

“以前农业要靠‘天’吃饭,每天关注天气预报,但5G传感器可以收集到风力、光照、降水、温度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研判。”李科明称,这些5G传感器还能监测土壤数据,提前预防病虫害,通过整体分布采样反馈后台,并收集往年数据,指导农业智慧生产。

“刚开始种田的时候,我们夫妻两个人种二三十亩地都感觉非常累,现在我一个人种500多亩地非常非常轻松。”在南昌县蒋巷镇种田大户谌火根看来,自己种田也吃上了“智慧饭”,通过机械化手段,自己一个人一季就能收成1200余斤农作物。

“通过科技赋能农业,土地增值了,农户增收了,企业增效了,我们的‘饭碗’也端得更牢了。”李科明表示,从人扛牛拉的“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新时代的“种田人”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真正实现了不下地也能把田种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动创文工作常态化开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