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州,正成为人们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实践样本。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坚持将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发力,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文化经济“双面绣”,为苏州城市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放眼苏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走在了前列。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优越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苏绣中一针一线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为苏州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文化底蕴,给投资者以巨大信心。
30多年前,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华期间来到苏州。苏州精心安排考察团看了“三样宝”:展现优雅环境的苏州园林,体现精细劳动的苏绣,代表精致文化的苏州盆景。1994年2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时至今日,苏州工业园区已汇聚外资研发中心200多个、跨国公司总部118家。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3515亿元。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主要从事平板显示、智能穿戴、半导体、汽车电子等领域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创始人陈文源当年决定回国创业,就是因为看中苏州人的“工匠精神”:“一生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这种精神在苏州的传统文化里就有。”如今,公司已成为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古城、园林、苏绣等文化遗产,已成为苏州投资环境的名片。对于“为什么选择苏州”的问题,大部分投资者都会提到苏州文化的吸引力。
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关注与呵护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将金鸡湖畔的“C位”留给了文化——大剧院、电影院、美术馆、文化馆等环湖而建,构成了苏州的文化新地标。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相得益彰,涵养着优质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资兴业。
如今,人才总量超37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8万,苏州孜孜以求建设的“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日渐成为现实。
“要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优异的贴心暖心服务,优惠的人才扶持政策,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苏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优越营商环境,苏州将厚植人文情怀,焕发“人到苏州必有为”的精气神,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相互成就,共同奔赴创新创造前沿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厚文精工的苏州,走在江苏前列。
今年6月举办的2023昆山元宇宙国际装备展上,多款展品让参观者直呼“精彩”、惊叹“想不到”。作为一个县级市,昆山办起了元宇宙国际装备展,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颇为感慨:“大部分地方还在讲‘元宇宙是什么’,昆山已经开始关注‘元宇宙产业是什么’。”
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根据计划,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站在这一“风口”,昆山瞄准未来5至10年的发展方向,把元宇宙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赛道。
今年4月,昆山元宇宙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多个元宇宙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黑湖(江苏)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揭牌。
苏州素来能工巧匠辈出,手工业繁盛发达。如今,传统产业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突破、作出引领,在新时代焕发盎然生机。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古镇盛泽曾以此誉满于世。镇上的恒力集团、盛虹控股集团,分别从织造和印染小厂起家,沿产业链上拓下延,双双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
单根丝直径从几百微米到1微米,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说:“还要不断突破,永不止步。”
“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苏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道出了经济发展里的人文传承,也揭示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苏州高新区,一边是苏绣小镇典雅秀丽,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创作令人叹为观止的“双面绣”;一边是现代化建筑高楼林立,智能制造等创新企业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传统与现代在苏州和谐共生、相互成就,并相互汲取发展的营养,共同奔赴创新创造前沿。
包容胸怀养成系统观念,激发城市潜力与活力
把握好“一域”和“全局”、国内和国际的辩证关系,苏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发展的理念和智慧、寻找人文经济的精气神。
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起点站唯亭站人流如织。苏州市民温志刚也在人群中,“要带家人坐着地铁去上海。”
立足区域谋一城。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当地第一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线路。苏州不把城市的发展局限在本地区域内,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州主动拥抱上海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苏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苏州要以连接促进融合、以融合撬动红利。
放眼全国谋一城。
苏州的包容胸怀和系统发展观念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印象深刻。聚天下之英才、汇全国之资源,服务百姓民生、引领经济发展,苏州得以人心汇聚、百业兴旺。如今,苏州已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
对接世界谋一城。
吴地盛产丝绸,是我国历来产丝中心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全球化发展机遇,苏州全方位、大规模融入全球产业链,依托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新加坡合作,大量外资企业涌入苏州,从药企身上,苏州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如今,生物医药已经成为苏州“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创新集群。2022年,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苏州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动对接、招引国际一流资源,努力打造国际资本投资中国首选地。
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
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村民俞慧喜欢看书,苏州图书馆百家分馆遍布城市乡村,优质文化资源不再被山水阻隔。“以前城市里才有的图书,现在‘走到了家门口’。”俞慧说。
2022年,苏州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09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5万元、4.37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2∶1。
统筹保护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人们心里传承好。
在大运河苏州段游览,虎丘夜游让古老的虎丘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等一批文化空间,吸引男女老少纷纷打卡。
今年5月1日起,《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施行,以立法护航文化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古韵与生活、城市相互交融,把千年运河史诗化作新时代的“最江南画卷”。
文脉赓续,弦歌不绝。2500多年的历史,不仅流淌在运河中,也印刻在古城里。
沉浸在姑苏古城里的游客不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处于城市中心的古城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秉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敬畏,1982年,苏州开始编制完善第一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准则也随之确定。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新时代,姑苏区大力推进旧城修缮、城市更新和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助推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姑苏区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791.1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46.72%。
从横贯苏州古城东西的主干道干将路自西向东望去,古城24米高的天际线与工业园区450米高的天际线对比形成了亦古亦今、和谐统一的城市轮廓。
雅致的吴文化博物馆是近年来苏州文旅的网红打卡地。博物馆在常规展陈文物的同时,开讲座、做文创、办音乐会,搞文博研学、市民考古。参观者陈静感叹:“让苏州的历史文化灵动鲜活起来。”开馆3年多来,博物馆吸引观众80余万人次,线上服务超6500万人次。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苏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苏州过去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