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新动能挑起工业经济“大梁”

黄 鑫 崔 浩    2023-07-20 17:08:13    经济日报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5月、6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

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没有改变,还需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随着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地支持制造业当家等政策举措出台实施,我国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说。工业投资保持扩张,上半年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提质升级,上半年“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1.6%。企业效益边际改善,利润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利润结构不断优化,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2%。

“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最大的亮点是新动能逐渐‘挑大梁’。”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认为,产业升级成效显著,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3%,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经济的主要动力。新动能产业投资持续上升,上半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4%。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20%和38.9%。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分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新兴装备市场持续向好,绿色低碳的新能源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如光伏、储能、动力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二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在高铁、船舶、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电气机械等装备制造领域,我国比较优势突出。

智能制造步伐加快

步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4.0智能工厂,记者看到生产情况、设备运行、订单交付等数据在显示屏上实时跳动,关键流程图一览无余。借助浪潮海岳智能制造平台,中铁装备正向数字化工厂转变,生产效率提升10%至15%,产品交付周期缩短5%至10%,综合成本降低3%至5%,由“制造”迈向“智造”。

“今年以来,制造企业改造升级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不少创新亮点。”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27.4%,碳排放平均减少21.2%。

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汽车、大飞机、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探索协同设计、虚拟验证、远程运维等模式,促进产品快速迭代和效益提升;家电、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创新大规模定制、用户直连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挖掘体验价值;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实施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本质安全和节能降耗。

保持持续恢复态势

关兵认为,上半年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并非偶然,是短期政策发力、中期结构调整、长期转型升级多重因素叠加而产生的效果。重点聚焦提振消费和投资、稳定外资外贸、加快转型升级等方面,综合利用财税、货币、产业等政策组合,协同推进、持续发力,为工业经济稳定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赵刚分析,下半年工业经济整体仍将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工业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工业企业的盈利状况有望继续改善,但同时也面临产品消费和出口的挑战。

我国将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10个重点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案。积极支持工业大省“挑大梁”,聚焦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问题诉求解决闭环机制,推动经营主体迸发更大活力。

据了解,工信部将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推动医疗装备、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等领域发展动能。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中国市场“上新”提速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