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创历史同期最高。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进口8.64万亿元,同比下降0.1%。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收缩外溢效应显现,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较多,我国外贸进出口顶住了压力、稳住了规模、提升了质量,总体符合预期。
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4万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不断扩容,同比增加8.3%,外贸经营主体活跃度明显增强。民营企业同时也是外贸稳增长主力军,上半年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6.8个百分点,规模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2.7%,拉动整体增长4.4个百分点。
从贸易方式看,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速快于整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65.5%,贸易自主发展能力稳步增强。从区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区、东北三省开放发展步伐加快,上半年进出口分别增长2.8%、4.5%,分别高出整体增速0.7个和2.4个百分点,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至21%,区域发展更趋平衡。
在外贸承压态势下,我国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不断汇聚外贸新动能。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占进出口总值比重提升至34.3%;同期,对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7%和10.5%,国际市场更加多元;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分别增长8.6%和26.4%,开放平台作用发挥明显。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动能充沛。
针对近两个月外贸增速明显回落的现象,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平稳,同比看起来似乎走得“慢”了一点,但环比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从环比看,二季度进出口比一季度增长6%,5月份、6月份均环比增长1.2%”。
从总量及增量看,外贸平稳发展有支撑。在总量上,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这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取得的,也是在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等前期“一次性拉动因素”消退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在增量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加4000多亿元,相当于我国去年全年300多万辆汽车出口总值。
从全球来看,我国外贸优势有所巩固,份额有所提升。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7%,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贸易放缓是各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困难是全球性的。与周边已公布数据的经济体相比,我国外贸仍然展现出了较强韧性。“根据WTO公布的最新国际数据测算,前4个月,我国出口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了小幅提升。”吕大良表示。
但也要看到,美国、欧洲、日本消费疲软,一些新兴经济体正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足仍是影响我国出口的最大制约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福军表示。
展望下半年外贸形势,吕大良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国有信心、有基础、有条件实现进出口促稳提质的目标。
赵福军表示,做好下半年稳外贸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我国正在形成的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又要充分依托国内优势资源,培育外贸特色产业,形成独特外贸竞争力。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表示,做好稳外贸工作,一方面,要继续通过降本增效释放国内经营主体活力,持续挖掘国内物流、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协定,通过更多制度性安排稳定双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