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高质量发展银发经济

张 冀 庄鹏冲    2023-06-29 12:02:31    经济日报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这既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就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好银发经济,不仅能更好满足老龄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且有利于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内需、促消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银发经济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从消费品零售角度看,以食品、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支出为主的基本生活支出和以医疗服务、卫生保健等为主的健康消费是老龄群体消费的重点领域。从生活性服务业角度看,银发经济主要涉及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同时,陪护等众多养老服务细分产业和市场也在日益成熟。从金融业角度看,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正在帮助老龄群体提升自身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银发经济规模在进一步扩大,银发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容。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5.4万亿元,占全球银发市场比重5.56%。未来,随着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服务及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政策措施逐步完善,我国银发经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不过,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相关政策的协同性不足,需进一步做好政策配套,推动落地落实。由于银发经济涉及产业众多,加之老龄群体在消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特点都比较突出,因而特别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政策协同和落地配套。二是相关市场尚需进一步规范。以养老产业为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未来与养老有关的行业和领域将迎来不小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养老产业链条长,其细分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竞争主体数量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也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存在无序竞争。三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压力。养老产业是新兴产业,以往这方面的传统服务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个性化需求,相关养老设施亟需更新换代,一些服务理念也需加快转变。具体来看,现有社区养老设施不足、专业性不强、便利程度不够,服务人员素养有待提升;养老服务市场在服务标准化、设施齐全化、生活便利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养老产业的低盈利性、长期性和高门槛难以吸引资金支持;等等。

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上有所作为,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在银发产业发展方面,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要推进老龄群体消费市场、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强化政策协同,重点在养老、医疗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加强政策衔接;加快配套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引导银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数字化、智能化与老龄群体自身特点相结合,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上更加精准,满足老龄群体的实际需求;加快相关法制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严厉打击欺老、骗老、假冒伪劣商品制造与销售行为,更好维护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银发产业发展模式。银发产业涉及消费、养老、金融、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长。需进一步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打造社区、乡村服务圈,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为老龄群体提供质量更优、获得更便捷的商品和服务。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银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下一篇: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与信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