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国是论坛“能源中国”:绿色发展新范式引导产业转型与增长

记者 付冰冰     2023-06-21 17:41:59    人民周刊网

6月20日,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在北京举行。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出席论坛并讲话。

论坛主办方、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上表示,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异军突起,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这个转型是经济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文明新的发展天地。

关于中国的绿色转型之路,邹骥认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正在面临发展路径的创新,要以更少的人均排放来实现相似的收入水平,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以较低的峰值水平、较短的平台期达到峰值,以较短的时间或者较快的速度达到碳中和。中国的发展路径需要创新,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前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前主席阿代尔·特纳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时称,中国是电动汽车推广的世界领导者,电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也快速扩张,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纳强调,能否实现全球温控目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每个国家的贡献,如何让各个经济体进行电气化、让电力体系“脱碳”,欧盟、美国、中国都要采取行动。“这三大经济体的行动在接下来的十年将会决定未来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实现气候领域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认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中国应当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等多方面措施,实现碳中和目标。

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红杉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资源限制和环境问题,还能推动经济发展、降低成本,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他表示,未来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电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将带来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从而导致算力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能源和算力问题得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制约将进一步被破解——不仅解决了能源依赖问题,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廉价的算力和廉价的能源,使得经济各种发展方式成为可能。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蓝图”为题,分析了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新能源汽车带动的产业融合情况。刘斌认为,在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将会成为新车市场和保有量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电动车已经带来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产业以及价值链的变革,也带动了产业间的融合。

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席郑仁福表示,储能是实现电力有效供应的工具和手段,如今储能技术多元发展,仍需政策促进平价“拐点”到来。

郑仁福指出,目前新能源发展的隐忧不是过剩,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消纳问题,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平衡供给和需求并不容易,储能是实现电力有效供应的工具和手段,会成为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非常好的领域。

国是论坛由中新社主办,创设八年来,已成为业内具有影响力、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品牌。能源基金会是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重要见证者、建言者和践行者。自2020以来,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已经成功举办10场。“能源中国”聚焦能源低碳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相关话题,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能源发展及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学者间高水平、深层次的跨界探讨与交流,推动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LPR今年首降 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