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广东自贸试验区八载结硕果

张光建 张顺鹏    2023-06-13 15:21:36    国际商报

构建“一件事”审批服务体系、基于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和监管互认、实施琴澳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近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八周年15个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新鲜出炉”,涉及投资、贸易、金融、港澳合作等多个领域。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

据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八年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八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年均超过1300亿元,税收由2015年的57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950亿元,带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63亿元,增长超过1倍。

打造环境更开放、贸易更便利、

制度更创新的自贸试验区

除了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广东自贸试验区还呈现“高水平投资平台作用显著、国际贸易门户枢纽功能突出、金融开放创新成果丰硕、与港澳合作取得突破进展、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等特点。

打造高水平投资平台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企业准入方面实施全国最短外资负面清单和全国首创商事登记注册制,在企业准营方面实施“一网通办”“证照分离”“交地即开工”“无证明自贸区”等创新举措,在服务企业方面建立了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产业和人才政策,落地企业和个人“双15%”所得税优惠政策和高效便利的跨境税收服务,构建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自2015年成立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投资了465个项目,集聚了总部企业272家。

打造国际贸易门户枢纽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先进自贸区,打造高效便利的大通关体系,平均通关时间缩减了80%,监管证件从86种压缩到46种,申报无纸化率达到99.6%。建立了海陆空联运的大航运体系,国际班轮航线从204条增加到352条,开展了联结全省9市的“一港通”“组合港”业务,建设了对接广深港三大国际机场的空运货物中心,开通了南沙港铁路“中欧班列”。

近三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连续突破2000亿、3000亿和5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近5亿吨,分别占全省的45.4%和24.4%。

与港澳合作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设立了2.4万家港澳资企业,实际利用港澳资473.77亿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港澳资总额的三成以上。

示范带动作用方面,去年,广东在全省设立了13个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推动自贸试验区与省内各经济功能区开展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和创新联动,首批62项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在联动发展区落地实施,开展了30多项产业和项目合作。

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持续推动创新开放发展

据悉,广东省自贸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拟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创新开放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根据初步行动方案,广东将积极争取开展国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对标CPTPP等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的制度型开放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便利化市场准入制度,打造与港澳协同、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同时,将持续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充分发挥南沙、前海这两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先行先试,建设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电子元器件亚太集散中心、离港空运服务中心,带动中转集拼、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发展。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陆空联运物流体系,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建设国际航运大通道。

此外,广东将以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方向,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领域开放,提升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水平,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便利港澳居民生活就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提升粤港澳深度合作水平。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下一篇: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有支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