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上海与苏浙皖协同合作

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2023-06-06 11:30:49    人民日报

本报上海6月5日电  (记者巨云鹏、黄晓慧)制造功能高分子薄膜的设备,过去约20%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为完成这项重大装备的技术攻关,位于江苏苏州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与位于上海的中国化学智能装备研究院携手合作,成功开发出“国产宽幅高速双向拉伸薄膜成型设备”,一期成果已在江苏南通的相关薄膜制造企业投入使用。

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由科技部批复成立,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共建的综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截至2023年5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拥有研发人员1.5万余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转移转化技术成果9000多项,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立足于推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组织配置创新资源,为技术团队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和专业化培育,助力科研成果从学术到产业化的转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说。

上海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协同,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与苏浙皖一道,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制度、政策、资源协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制度协同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工作专班、秘书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2022年8月27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首次会议顺利召开,科技部与三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联合印发《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在联合攻关上,2022年长三角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67.4亿元,其中长三角协同实施的资金额56.5亿元,协同参与占比84%;在组织方式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在创新协同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在上海和江苏布局建设专业研发载体93家,与海内外15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长三角区域317家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从企业真实难题、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对接研发攻关与技术合作,目前已达成技术研发合作超过460项。技术要素市场协同持续加速,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做实机制、放大效应、打响品牌,携手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展现产业实力
下一篇: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续航”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