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以电气化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杨 昆    2023-06-05 11:25:46    人民日报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电气化是指在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中普遍使用电力。以清洁能源为供电主体,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加强电能替代,不断提高电气化水平,能够有力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难以根本改变。数据显示,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四成。以清洁能源为供电主体,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加强电能替代,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是立足国情、稳步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举措。

助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大,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终端消费电能替代提速扩围,不仅有利于增强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有利于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催生大量相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能源产业竞争新优势。

助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电力服务能否实现普适普惠、可获得、城乡均等化,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加强电能替代,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服务,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引领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明显提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电气化进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要坚持节能优先方针,牢固树立节能意识。强化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推动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推广应用绿色工艺和节能降碳先进技术,聚焦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等领域加快推进电气化进程,推动新型电能替代装备融入更多工业生产环节。加强碳排放监测与核算,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推动全社会形成经济高效、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更好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要加快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依靠非化石能源等清洁能源满足增量能源需求,逐步使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应主体。以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为主体,以水电、核电等清洁发电为支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积极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清洁电力供应。

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光伏、海上风电、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形成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进一步激发以电能为主要用能形式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创新活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

(作者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中国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展现产业实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