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河南兰考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悠远琴音 富民润心

李晓晴    2023-05-30 12:35:02    人民日报

走进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村落里回荡着悠扬琴音。

家住村口附近的村民徐亚冲正在给一把古琴试音。他是一名古琴斫琴师,戴着拇指刨,附耳听音:“调音最难的是做到出音整体均衡、匀称,需要反复试验,十分考验耐心。”

聊起自己的经历,徐亚冲放下琴,走到院子里泡桐树旁说:“古琴改变了我。”

当年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群众为防风固沙栽下的泡桐长成后,当地人发现泡桐木是制作古筝、琵琶、阮等乐器音板的绝佳材料。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便开始用泡桐木材制作乐器。但那时村民只会做琴,几乎没人会演奏。

“小时候,我跟着我爸去外地卖琴,别人一听是兰考产的,大都摆手拒绝,‘你们连弹都不会,怎么可能做得出好琴?’”徐亚冲回忆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曲琴音,让徐亚冲深深着迷。2010年,他前往江苏扬州学习古琴制作技艺,3年后学成回乡,便一头扎进了制作间。

“那时候,乐器市场行情不错,村里一个人一个月能做上百张琴,但我决定要花更多时间做一把琴。”面对父亲与村民的不理解,徐亚冲顶住压力,为了研究木头发音特性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出门。

2013年,徐亚冲终于从简陋的工坊里抱出了一把倾注无数心血的琴。这把古琴赢得了市场认可。如今,他创立了琴坊,制作的古琴不仅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还远销海外。

“今年我准备改造升级生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提升古琴品质。”徐亚冲指着泡桐树后头的工坊说。

2022年,兰考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全县民族乐器产业产值达30亿元,1.8万余人吃上“乐器”饭,奏响了民族乐器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精彩乐章。

入夜,坐落于堌阳镇音乐小镇上的善斫琴社二层小楼,不时有琴音传出。琴社主人徐冰正在进行一场古琴直播:“这是王维诗中提到的乐器。”

徐冰在苏州念完书后便留在了当地工作,“从来没想过回家从事古琴相关行业。”然而接触了一阵子古琴后,徐冰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2013年开始学琴,不到两年时间,我就决定把传承与弘扬古琴文化当作我的事业。”

在古琴前,一坐就是10年。徐冰学过企业管理,见过不少新兴商业形态,在音乐小镇上开的这家琴社便是产教融合的尝试:既做古琴定制,又做古琴教学。“一年不到,已经收了300多名学生。还有学生特地从外地赶来。”徐冰说。

不管是在线下开琴社,还是在线上做直播,都是希望带动更多人了解古琴、走近古琴。“接下来我会多学些自媒体知识,传播好古琴文化。”徐冰说。

从制琴到学琴,从懂琴到爱琴,悠远琴音在兰考各个民族乐器制作村响起。在音乐小镇,兰考县政府聘请古筝、琵琶等乐器的专业老师为商户们讲授乐理知识;在乡村校园,孩子们能近距离向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请教古琴演奏;还有形式多样的音乐普及活动……古琴、古筝,浸润日常,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古琴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出的独特魅力。这魅力,正吸引着兰考一代代人走上从事民族乐器行业的广阔道路。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工业企业效益延续恢复态势
下一篇:数字经济释放全新增长动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