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数实融合”迈向深水区 产业逐“智”待夯实底座

2023-05-25 14:48:24    经济参考报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大白”机器人现场调制咖啡;戴上VR头盔,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线漫游……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一个个智慧场面描绘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美好图景。

当前,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已成为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抢占国际竞争高地的重要选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推动传统产业重焕新生、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但“数实融合”仍面临软硬件不适配、数据存在泄露与滥用风险等挑战,还需持续发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治理,畅通“数实融合”高速路。

数字赋能 传统产业装上“新引擎”

机械臂协同操作,精准地从原料箱中将不同规格的螺母分拣排列。这套视觉分拣螺母系统是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展品之一。

“通过实时生产数据的上传共享,产线的灵活性和质量控制能力大幅提高。”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宇说。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一大批像卓朗科技一样的“智造”企业展示了其智慧产线新成果,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

位于天津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内,其自主研发设计的产线上,机械臂和制造软件系统有机配合,能按照智能排产计划有条不紊地生产,单条产线月产量可达6万台。

产线“智”变带来的效益,可以由一组数字反映。2022年,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滨海新区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500余家,带动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伴随数字经济的呼啸而来,智能科技不仅“走上”了生产线,也在加快赋能各行各业。

近日,天津港发布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ART)。这款机器人利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导航等多传感器融合,依托5G、北斗导航技术,无需标记物即可实现自动驾驶,其搭载的港口数字孪生技术底座“津鸿”系统是一大亮点。

“‘津鸿’基于统一标准、架构和数据规范,打破硬件局限,实现跨设备智能协同,连接车、机、人、环境等港口全要素,赋能多个港口作业场景,助力港口业务高效运作。”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CEO王成录说。

智慧农业也在奋力奔跑。位于天津市宝坻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天津天食智慧牧场里,借助智能精料配比饲喂、牛舍温湿度联网监测、感应式降温系统等智能设备,两千多头奶牛实现了智慧管理。“精准饲喂后,每头牛每天比原先多产将近3公斤奶。”天津天食智慧牧业有限公司支部书记、经理李景斌说。

线上消费迸发出巨大活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7.2%,创历史新高。

目前,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主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随着各行业、各领域对人工智能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发体系和应用生态,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智能跃升。

夯实底座 新兴产业焕发新生机

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层出不穷的背后,是我国数字经济底座的不断夯实、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应用层面的不断创新。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中心则是数字经济的“底座”。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

数据的超大“体量”需要强大算力。“算力”即创新力、即生产力。数据显示,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达到18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算力基础设施的梯次供给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算、存、运”一体化的应用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云作为算力的高级形态,是满足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的最优解。两者的深度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说,中国联通持续增加算力资源规模,联通云共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

“通过部署算力资源,提升算力效率,企业可以更快结合人工智能的模型和算法,挖掘数据价值,更好地支撑商业决策。”杨元庆说。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天津市携手华为共同建设的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整体规划300P算力(1P算力代表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2022年底首批100P算力上线即满载。

“通过为高校、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普惠的公共算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落地为产品和服务。”河北区合作交流办主任贾龙说。

天津大学孵化的“海河·谛听”言语交互意图深度理解大模型项目,就看中了这里的算力资源和产业定位,并落地河北区。

“大模型的运行需要大量算力支持,我们与当地的产业契合度、政策匹配度也非常高,相信很快能迈入大规模商用新阶段。”负责该项目的慧言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标说。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成立于2005年的天津奥博特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对使用十余年早已老化的ERP系统,公司与华为云成功“牵手”。“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产在线、管理在线,甚至连接外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企业总经理尚晓东说。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指数达到251,同比增长17%,连续四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全国35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500万台套,累计服务企业936万家次,产业链赋能、赋智作用日益凸显。

抢抓机遇 “数实融合”待挖新潜力

当前,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方兴未艾,“数实融合”这片“新蓝海”的潜力仍待挖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位专家表示,现阶段,我国在AI、大数据分析、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在高端芯片、工控系统、EDA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水平和国产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次智能大会上,国产软件领域“领头羊”麒麟软件展出了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V10 SP1 2303等多款核心产品,这些产品背后是几百项专利的支撑。“这是我们多年来自主创新的成绩单,它还会不断增加。”麒麟软件副总裁全龙说。

这是我国强化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布的《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0年至2022年申请高影响力的专利达2265件。

“建设开源生态是自主软件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全龙说,麒麟软件以“共创”为核心、通过开源、开放的方式与企业构建合作伙伴生态体系。如今,麒麟软件成为国内首个突破180万生态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完成超182万项软硬件兼容适配,生态适配官网累计注册用户数超3.9万人。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认为,应积极推进以国产为主体的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特别是充分释放新一代超级计算“大计算+大数据”能力,支撑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独木不成林”。在王成录等专家看来,软硬件适配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各个厂商的设备品牌不一、系统不一,底层数据采集上来的时间和周期不一样,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场景创新就比较困难,”王成录说,“从行业到社会,只有大家都有建设生态的意识,才能扫清行业障碍,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生态。”

伴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数据产权的不确定、主体责任划分不清晰成为关注焦点。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在技术准入、注册备案、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更加细化的规定,对企业行为作出强制性规范,督促数据中心等相关企业安全化运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也应把安全技术构建作为未来研发阶段的重点工作。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依然需要爬坡过坎。“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能力,存在‘不会上云’‘用不好云’的困境,需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及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逐一突破。”华为云天津总经理林志勇说。

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培健认为,政府及地方各级主管部门需加大转型政策支持。同时,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需从增强供需匹配度、开展全流程服务和深化生态级协作等方面,聚焦企业特征和实际需求,提升服务能力。(记者 邵香云 李亭 郭方达)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落实税惠政策提振信心
下一篇:新技术增添古城魅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