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山东构建省市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155亿条数据如何织成一张网

李 蕊    2023-05-11 17:42:51    人民日报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推广惠民便企信用产品与服务。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机制。”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省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构建起省市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编  者  

 

“还少一份材料?我要再回济南办理吗?”手捧一沓材料,李申伟眉头紧蹙。

李申伟是山东华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位于济南。前阵子,他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参加一项政府采购活动,来到政务服务大厅办手续时,才发现还差一份投标证明材料。“采购活动马上要开始,等材料补齐了,活动都结束了,怎么办?”李申伟慌了神。

“您别急。”工作人员递上一份承诺书,“您的企业信用良好,只需在上面签字,我们就可以为您办理审批。”

昔日繁琐的证明材料,如今可由一张薄薄的承诺书代替,这得益于山东省推行的省市信用信息一体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山东整合各类平台政务数据,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共享、应用一体化系统,构建起省市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山东省信用平台归集数据超155亿条。日前,记者实地调研,探究这155亿余条信用数据如何织成一张网。

数据归集进展缓慢,难有突破——

如何打破信息壁垒?

在山东省社会信用中心3楼的会议室,负责对接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的省发改委财金信用处四级调研员陈蕾和另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围坐一桌。

“真的不能给了吗?”陈蕾问。

“真有难处啊!你们要的其他数据还好说,剩下这两项数据有些敏感,我们也不敢随便给啊!”对方也很为难。

看着陈蕾一时说不出话,对方说:“如果你们能拿出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咱都好说。”

陈蕾出了会议室,叹了一口气。沟通了四五次,差点磨破嘴皮子,可剩下两项关键数据,对方就是给不了。

“过去,归集数据时难免会碰壁,对方吐露的难处也可以理解。由于缺乏相关依据,在归集一些关键数据时,会遇到部门、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此外,省、市两级还存在数据多头归集、重复采集的问题,导致省信用平台最初在数据归集上进展缓慢、难有突破。”陈蕾告诉记者。

几年前,山东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省信用平台的技术架构,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实现信息联通、互推互用。“‘联’只是第一步,把切实有用的数据归集到平台上,才算联得有意义。”陈蕾说。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各方归集的数据总量不足20亿条,而这20亿条也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归集数据种类多、维度广,要提前列好清单,再往一个个部门跑。不少部门向我们‘倒苦水’,许多数据都在纸上,要归集就得手动输入电脑,再导入我们的平台系统,很占用时间精力。”陈蕾说。

如今,再来到省社会信用中心3楼的会议室,在省信用平台展示屏幕上,一张全省数据归集总量整体情况表跃然眼前。“几年之隔,平台归集的数据总量已突破155亿条。”陈蕾指向图表。

从20亿条到超155亿条,信息归集的壁垒如何打破?

法规铺路开启“绿灯”。2020年,《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正式出台,强化了数据安全管理,明确了落实数据共享的责任,为推进数据应用提供了法规支撑。

推进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是个融合的过程,要打破壁垒,仅靠法规还不够。2021年,山东又迈出关键一步——经过前期调研,决定选取烟台、临沂两市作为试点城市来推进建设。

“试点市信用平台向省信用平台全面开放数据,同时,我们破除纵向壁垒,在省信用平台部署了信用信息服务库,向试点城市开放了访问权限,将数据共享给他们使用。”陈蕾补充。

眼见着试点效果不错,去年3月,山东省决定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全省,全面推进平台一体化建设。

如今,在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信用平台再“链”新资源:与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等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应归集尽归集、应共享尽共享。

检索效率低,整合成本高,安全保护难——

如何处理海量数据?

“你知道吗?信用平台提供的信息虽然更全,但管理弊端也会逐渐显露。”省信用平台工程师高辉一见到记者,就自曝其短。

“有哪些弊端?”记者追问。

“由于网站数据量太大,最初不少用户抱怨,检索效率太低。”高辉一一举例,“此外,由于数据量激增,原先归集数据时没有统一标准,后期整合的难度也很大。”

有一次,高辉接到任务——梳理企业信用信息。结果,仅是企业名称这一项,就让他头疼不已。

“各个部门提供的格式不一,有的写了全称‘某某有限公司’,有的简写‘某某公司’,有的甚至都不带‘公司’二字,信息五花八门。”高辉说,“用了不短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把这些数据梳理规范好。”

“此外,在处理数据时,数据安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没处理好,网站公示的信息就可能被恶意扒取,被不法分子利用。”高辉补充。

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解决检索、整合、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先看检索。要提升网站检索效率,必须优化平台数据库。高辉和同事们打破传统数据库结构,将数据库分成业务库、标准库、专题库三大分库,并进行目录化管理。“如此一来,查询一项信息,能立马定位到相关库、相关目录,检索效率提了上来。”

再看整合。高辉拿出一沓厚厚的文件,这是近年来山东省出台的各类数据规范,记者简单翻阅目录,发现其对基础登记类、公共信用类、评价类等数据归集都作了明确规范指导。“等数据到了我们这儿再整合,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所以有必要在数据源头就进行规范归集。这些规范的出台,解决了头疼事。”高辉说。

山东省社会信用中心信用工作部副部长王军告诉记者,山东把好数据入口关,指定各地市专人负责数据工作,定期召开培训会议,解读数据标准,确定报送规范,明确报送时限,已将数据管理环节前移至数据源头。

重头戏还有安全保护。“我们使用了国密算法,安全指数更高了,对数据的存储、传输进行了加密,对关键信息进行了脱敏公示,即使不法分子窃取了信息,得到的也是一串乱码;在查询敏感信息时,又使用了数据核验方式,能有效保障企业和个人的隐私。”高辉说。

“确保数据安全,仅靠技术还不够。省里建立起数据安全边界制度,明确数据的安全责任和检查机制,对数据的归集、共享和使用进行规范。”陈蕾说,技术与制度双重保障,让数据安全“堤坝”筑得更坚实牢固。

数据不统一,使用效果不如人意——

如何激励各方使用?

一体化信用平台建起来了,怎么用好?

起初,有的部门在使用省信用平台时,拿着从这里生成的信用报告和市信用平台生成的一比,发现信息对不上。“到底该以哪个信息为准?”这让不少部门摸不着头脑。

王军分析:“最初平台归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流程标准不统一,导致报告不一致,部门使用起来不顺畅。”

这两年,得益于山东信用平台数据归集总量提升、质量变优,之前的问题迎刃而解,“信易阅”“信易购”“信易批”“信易游”等各类信用应用场景也在山东“遍地开花”。打开“信用山东”微信公众号,记者仔细梳理发现,应用场景覆盖市场、医疗、养老、旅游等多个领域。

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庆云是平台的受益者之一。公司是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按照规定,在项目开工前,必须缴存一笔工资保证金,用以预防欠薪。去年,受疫情影响,公司面临资金困境。“保证金金额不小,缴纳后现金流会非常紧张。”刘庆云说。

刘庆云将困难上报给相关部门,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回应:由于华邦建设连续多年未发生工资拖欠,同时通过省信用平台查询到企业诚信良好,最终顺利享受到守信企业免缴保证金政策。好信用抵作“真金白银”,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守信者有所奖,失信者也要有所罚。去年,一家山东本地的企业成了信用“黑户”——由于存在税收欠缴问题,企业被省信用平台纳入违法失信名单,纳税信用等级被判定为D级。信用等级降级期间,企业无法参加项目招投标,损失不少。

在信用上跌了跟头,经营陷入困境,这家企业着了急,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纠正失信行为后,第一时间在网站上申请信用修复。

“我们支持信用主体‘知错就改’,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可按要求在省信用平台网站申请信用修复,依法依规实现能修尽修。”王军说,为了提高修复审核规范性和效率,省里还组织了修复工作考核和业务培训班,及时化解行政处罚给信用主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据介绍,2022年,全省信用核查和联合奖惩系统累计查询1.34亿次。

建成不是终点,用好才是关键。“全省信用一张网已经织就,我们将采取更多激励措施,鼓励各地打通城市之间的应用壁垒。未来,信用主体即使走出自己所在的城市,也能‘一路畅行’。同时,继续扩大信用主体适用范围,让信用成为山东企业、群众的‘特别通行证’,实现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畅达四方。”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表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百亿补贴”送给种粮农民
下一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与扩绿增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