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吸收外资稳健增长结构优化

冯其予    2023-04-27 17:04:58    经济日报

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同比增长4.9%,吸收外资实现“开门稳”,延续了近年来吸引外资规模持续增长的态势。专家表示,一季度吸收外资稳健增长,与我国持续出台并实施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吸收外资政策密不可分。

稳外资政策落地见效

“4.9%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认为,一季度利用外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稳”字。一系列稳外资政策落地见效,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一季度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殊为不易。“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得益于产业链供应链日趋完整稳定带来的整体投资环境提升,以及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出的努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外商投资来源地多元化以及贸易投资一体化,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贡献也越来越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认为,一季度数据表明外资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我国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中国贸促会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近日对550余家外资企业的调研显示,92.4%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在其全球投资决策中的地位没有下降。

今年以来,跨国公司高管密集来华,走市场、谈合作、签大单。“跨国公司普遍反映,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还将在多个领域继续推动对华合作,深耕中国市场。”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新签约外资项目共有300多个,涉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化工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领域。

引资结构持续优化

一季度,我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表现十分亮眼。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55.7%、50.3%、24.6%和20.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吸收外资结构变化与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吸收外资具有向高技术产业跃升的趋势,未来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点。”赵蓓文说。

“高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不仅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潜力大,高技术制造业生态系统较为完善,也说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赵福军分析,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发展成产业链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市场规模超大等综合竞争优势。当前,正在形成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

“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18%,增速超预期。”王晓红表示,引资结构向高端化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目标。未来,应继续扬优势、挖潜力,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牵引,以吸引先进制造业外资为重点,以优化外资结构为导向,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大“请进来”力度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难下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进一步增强了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外资企业通过加码投资投下了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任票”。今年以来,外资大项目加快落地。一季度,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实到外资2232.8亿元,增长10.4%。

在全球跨国投资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张菲表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市场预期加快好转。商务部已启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各地纷纷加大“请进来”招商引资力度,预计随着政策叠加效应和引资活动的深入展开,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评估过去几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效果,深入了解地方和外资企业在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诉求,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同时,将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及时跟踪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制度优势加速上海汽车产业走出去
下一篇:数字货运重构物流产业生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