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明确的工作要求。报告强调,今年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并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
我国的乡村振兴进程,前承“新农村建设”的铺垫,后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综合考虑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比较利益”机制,以及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以克服市场失灵与局限性的客观需要,要求国家各级政府将财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作为优先事项,将农业、农村作为政府一般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这已在近年间以及今年中央财政预算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安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的要求,各地区也正在着力设计和贯彻乡村振兴的政府财力支持方案。
以政府财力的关键性功能作用引领乡村振兴,有必要充分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多元投入,提升财力总规模;二是聚焦重点,优化结构,提升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二者都服务于优化和提高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的综合绩效。
先从组织与推动多元投入的角度看。财政分配系统内的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筹集资金的税收渠道、公债形式下的国债和地方债,以及地方公债中的一般债与专项债等,已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接市场机制与经营主体,引入社会资源、非政府财力。例如,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手段,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后盾的创新机制,通过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杠杆式放大,产生乘数效应、放大效应。具体形式包括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以政府母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成立多个子基金的市场化乡村振兴基金等,还可吸引商业性金融、保险机构参与。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前期探索经验,都值得总结借鉴。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发展阶段、项目契机、比较优势、潜力发掘等情况,形成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案,配之以高水平的管理和监督,打造乡村振兴在具体场景中的财力支持合力机制。
再从抓好重点优化结构的层面看。我国土地广袤,东中西部各县、乡面对的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除共性之外还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筹集好“真金白银”后,落实各地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是不宜以某个既定模式、“标准设计”套用施行的,而是应因地制宜,力求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本地定制化解决方案。这其中的要领亦有共性,即力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形成后劲”。要抓好重点与结构优化,通过政府牵头,积极引入专业化团队的智力支持和凝聚民间智慧,形成乡村振兴所需的顶层规划,涵盖农田水利、交通条件、公用设施等多个方面,做到规划先行、多规合一。再把可用资金做通盘的科学谋划,依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结构合理化可行方案,有效地运用资金,以求“少花钱、多办事”,达到综合绩效最大化。
实际工作中,优化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不过,只要我们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把制度、管理、科技与思想观念等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将短期努力与中长期目标相衔接,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用好多元财力,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