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数据二十条’背景下的数据要素化”研讨会暨《数据要素化100问:可控可计量与流通交易》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会议围绕“数据二十条”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带来的新机遇,邀请多位知名学者与业界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展开深入讨论。
研讨会现场发布了新书《数据要素化100问:可控可计量与流通交易》。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图书能得到更多读者认可,推动数据要素在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智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正位指出,本书是研究院数据要素专项重磅研究成果之一,有三个突出亮点:一是以数据要素化为着眼点,聚焦数据流通中的使用可控难题;二是以数据可控流通技术为抓手,深入解读数据要素化的关键技术路径;三是以交叉融合发展视角,为读者全面呈现了数据要素化的最新进展。
《数据要素化100问:可控可计量与流通交易》一书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中科院院士、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作序,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首任院长吴晓灵和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等业内专家联袂推荐。为保证技术内容的专业性,华控清交(清华大学为转化科研成果发起成立的企业)为本书提供了独家技术内容支持,从全方位多视角解读数据要素化,为凝聚各界共识、推动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提供重要支撑。
在研讨环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雪海分享了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基础制度的先行先试以及努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领先探索,并着重介绍了北京市在构建制度体系、促进数据开放、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具体举措。
华夏银行原董事和行长张健华指出,数字征信作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业的重要部分,在数据要素时代迎来了战略机遇期。金融行业有必要通过完善征信数据收集、整理加工、交易应用等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技术在确保国家数据安全及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加快推进数字征信应用与发展,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全面释放金融数据要素的价值。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表示,数据作为新时代特殊的生产要素,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为此,“数据二十条”创造性围绕数据产品化过程设计数据“产权”,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创新探索我国的数据要素社会化配置权利体系,彰显了我国数据基础制度在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优势。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工业采访室副主编刘志强从经济报道记者视角,分享了对数据要素化的理解以及对《数据要素化100问》新书的阅读体会。他认为,数据要素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数据要素需要专业权威的解读,同时传播数据要素化的知识观点要注重通俗性。《数据要素化100问》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引人思考,填补了数据要素化科普图书市场的空白。
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长傅建平指出,当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制约数据要素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广东将建设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作为新阶段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任务,全省一盘棋统筹推进,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重体现在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高水平数据治理推动高质量数据供给两个方面,有效激活数据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新动能。
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东表示,数据二十条”侧重突出数据使用权和数据使用价值,主要是依托于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做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在保护数据信息的前提下流通数据的使用权和使用价值。数据“使用可控可计量”保障数据安全地流通使用,有效厘清数据使用的“责、权、利”,为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价值释放提供了新模式。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主办,人民日报出版社提供出版支持,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协办。研讨会搭建了学术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应用的桥梁,为政界、学界及业界专家代表深度对话,解读“数据二十条”背景下数据要素的机遇与挑战,共商推进数据要素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平台,为推动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促进中国数字经济进程贡献了智慧。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