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数字经济活力迸发

徐 翔 欧阳日辉    2023-02-10 11:06:55    人民日报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可以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快速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添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特别是2020年以来,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将我国工业体系完备的优势转化为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我国信息通信网络建设规模全球领先,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十四五”时期还将加大以5G、工业互联网、“东数西算”、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低成本、优质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用数据的需求。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机器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消费者等从“万物互联”到智能互联,不但有利于打通消费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数据、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数字技术应用,而且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增强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提速,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比如,电子商务、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业态与生产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时空限制,形成“线上下单预订—线下组织生产—物流运输派送”模式。截至2022年7月底,通过智能化改造,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高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通过整合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经济提高了市场可达性,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促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近年来,数字政府、数字惠民服务、数字乡村、数字医疗发展成效显著,推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可及,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创业型就业的新方向新场景,催生出一批灵活就业岗位和多种新就业形态,既为保障城乡劳动力就业创业开拓更大发展空间,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有效支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1亿,占网民总数的80%;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增至2021年的2.05万亿元。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互动娱乐等不断发展,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数字经济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促进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农户连上大市场
下一篇:快递见证消费信心加速恢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