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陈果静    2023-01-11 11:42:49    经济日报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202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2022年末M_2增速继续维持在高位,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同比明显多增,反映出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信贷增量稳步增长,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数据显示,2022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91万亿元,同比多增9746亿元。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全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65.3%,同比高1.7个百分点,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继续加大,随着接续性政策陆续出台,基建、制造业、房地产以及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不断强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社会活力,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2022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董希淼认为,这表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增长。

企业贷款情况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全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7.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06万亿元。董希淼认为,这一数据同比大幅增长得益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助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的支持,再加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保持了延续性,推动企(事)业单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

业内专家提醒,住户贷款增长乏力需引起重视。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同比少增4.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同比均明显少增。董希淼认为,这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需求意愿不高。

“2023年提振居民消费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中之重。”董希淼认为,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居民工作,增加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董希淼建议,引导金融加大对汽车消费特别是二手车消费的支持和服务,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等开展二手车贷款服务等。还应加快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16条”,加大对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更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董希淼认为,“金融16条”主要从供给侧角度加大金融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但如果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就难以真正恢复。因此,更重要的是从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进行优化。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更好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也应适当调整。

庞溟认为,2023年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应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上。预计M_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将进一步回暖。展望2023年,预计居民部门信贷需求、人民群众合理金融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金融支持将继续保持总量稳、精度足、结构优的特征,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回稳向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