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我郑重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在游行的行列中增加一个老兵方队和战旗方队》。不久,得到上级单位回复,这份提案已经被国家采纳。随后,在2009年国庆阅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阅兵和2019年国庆阅兵时,身着戎装、佩戴功勋章的老英雄们精神矍铄地乘坐着数十辆彩车经过天安门广场。这时全场沸腾,向老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而当由一百面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全场热烈的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我应邀在观礼台上观看了这一盛况。当看到我军面貌焕然一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时,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变了、新了、强了!而更令我感到振奋的是,我军万变不离其宗,始终保持着威武不屈的精气神。当战旗方队引领着钢铁洪流向我们走来时,我和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立正,向英雄的战旗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是革命的后来人,这是普通一兵,在向我们的统帅、向我们的前辈、向我们的先烈、向我们伟大的军队致以热血沸腾的军礼。随后,我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填了一首《满江红》,以襄盛举:
举国欢腾,长安道,赤流奔泻。三军吼,龙腾虎啸,壮怀燃烈。七十辉煌风伴雪,百年艰难星缠月。切莫忘,多少少年头,含悲切。
镰斧举,天地裂。强军兴,豺狼灭。待东风劲扫,孤岛残缺。壮士梦圆中华愿,战旗浸染英雄血。龙昂首,一览众山平,凌空越。
退休后,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老干部要发挥好余热的号召,我决意写一部以战旗为主题的红色大型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并得到了好友叶征、李玲等人的支持。
在动笔之前,曾经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写《百面战旗红》?”我反问他:“你知道2019年国庆大阅兵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荣誉方队中都有哪些战旗吗?知道这些战旗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吗?”他回答:“不知道。”我说:“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百面战旗红》的初衷。这一百面战旗是我军的根,是我军的魂,记录了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被动挨打到主动提升的苦难辉煌。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不知道这些战旗的故事,何以教育下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又何以教育他们的下一代?长此以往,我军的历史脉络就断代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就失传了。那时‘断代’‘失传’的就不仅是这几面战旗的故事了,而是我们的军魂、国运。古人曰:‘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史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的,是由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串联的,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英雄演绎的。因此,习近平主席反复告诫我们:‘要讲好红色故事’‘要传承红色基因’。正是在这种历史的使命感驱动下,我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拿起如椽巨笔,书写那感人篇章。不是我们的毫笔如椽,而是那段历史沉重如山;不是我们的感情似火,而是那些英雄的事迹仍在熊熊燃烧。这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引以为荣、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是中外绝笔、千古绝唱。别说是这段历史的追诉者、倾听者,就算是这段历史的目睹者都会感到自己脱尘逸俗,跟着英雄高大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书写榜样是需要一种感动和冲动的。这种感动和冲动,就是我们书写《百面战旗红》的力量源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纵观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的奋斗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消亡了三个。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其他民族人种退化了,而是由于其他民族没有英雄辈出,更准确地说,不是由于他们的英雄消亡了,而是因为他们的英雄文化断续了。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再为自己的英雄祖先骄傲,不再以培养英雄儿女为己任的时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将是历史的必然。
好在中华不死!中华不死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孩童时受“岳母刺字”“木兰从军”之熏陶,成年后受屈原投江殉国、岳飞精忠报国之感染,一生中受爱国诗人们以诗言志的家国情怀之浸润,特别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豪迈诗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品牌和精神标杆。很多西方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几经磨难而岿然不倒?其实,他们不懂得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这个精神密码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此精神为支撑,试看天下谁能敌!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这种英雄文化推到了极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曾经大气磅礴地咏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伟人的言论经天纬地、旷世绝伦。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百面战旗红》的每一个故事就是对她最有力的佐证。每一面战旗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每一面战旗都舞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为共和国化为“万骨”的忠魂却永垂不朽!在“万骨”中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战将们虽然“功成”但并未“名就”,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烈士的遗体,又继续战斗。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有别于所有其他军队将领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我们的将帅们身上的战伤最多。十大元帅,7个受过重伤,平均每人身上有1.6块弹片;十员大将,7个受过重伤,平均每人身上有3.7块弹片。开国将军1600余名,各个身经百战,各个战功赫赫,许多人伤痕累累。他们当中还有11名独眼将帅、10名断臂将军、3名独脚将军。战伤是他们对党忠诚的外化标志,战伤是他们身先士卒的光荣花。这些人就是我们战旗方队的领路人,有这样的领路人,战旗所向,无坚不摧!
都说黄继光、董存瑞是我军的人文图腾。但读军史、看战旗你才会发现,黄继光、董存瑞式的英雄在我军的战史中比比皆是,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面战旗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段感人故事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位或一群舍生取义的英雄。“同归于尽”已经成为中国式英雄文化的重要标识,“死不足惜,死也要拉上一个垫背的”。在这种英雄文化的熏陶、激励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带给人们的不再是对死亡的痛苦与恐惧,而是生命的升华与愉悦。我统计了一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一共有50名,其中15名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敢问,哪个民族有此文化、有此胆量、有此血性!哪个民族敢与有如此血性的男儿争锋!
写《百面战旗红》的过程,就是进行心灵洗礼的过程,就是接受战旗文化再教育的过程。我和我的战友们几乎每写一面战旗都是饱含热泪,啜泣而就。泪眼婆娑中,我们看到的是“铁军”“叶挺部队”“红一连”“模范红五团”“模范红十二团”“强渡乌江模范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黄土岭功臣炮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四平突击队”“光荣的临汾旅”“潍县团”“济南第一团”“塔山英雄团”“渡江模范营”“钢铁英雄连”“进藏先遣英雄连”“渡海先锋营”“新兴里战斗模范连”“临津江突破英雄连”“白云山团”“上甘岭特功八连”“阳廷安班”“神炮中队”“英雄营”“海空雄鹰团”“英雄快艇”“黄继光英雄连”“硬骨头六连”等威震敌胆的功勋部队向我们走来,战旗迎风招展,旗手神采奕奕、威风凛凛。
我们写战旗,首先就被战旗中的人和事感动着,有这么一段描写“潍县团”的文字,我们是和泪写下来的:“激战正酣,5连登上城墙,但下城的梯子被炸断,城高15米,有5层楼之高,朋友们想想啊,5层高楼,恐高者目眩,胆小者腿抖。城下漆黑一片,深浅莫测,但我们的英雄们顾不了这一切了。5连副指导员庄兆谦怒目圆睁,高喊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下跳!’哗啦啦一片,全连年轻的指战员们,一个不落,纵身一跃,气壮山河。如雪花飘落,洋洋洒洒;如陨石落地,火花四溅。明知此跳,非死即伤;明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为了给乡亲们报仇,为了胜利,只能以命相搏。160余人的连队,有的当场牺牲,有的摔成重伤,只剩下105名勇士,他们艰难地爬了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又一瘸一跛地投入了新的战斗。战至胜利,跳城幸存的105人只剩下16人,而16人中没有负伤的仅有两人。他们的壮举,不仅感动了9纵队和79团的首长和战友们,就连阵前的敌人也惊吓得目瞪口呆。”笔触至此,我已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掩卷长吁:闻此而不落泪者,非男儿!闻此而不奋进者,非好汉!
如今,战旗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战旗文化可以滴水穿石,润物细无声;战旗文化也可以赓续传延,历久弥新。一面又一面的战旗,是物化的军史;一面又一面的战旗,是浓缩的军魂。由战旗文化提炼出来的战旗精神,是中华文明精神谱系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英雄史诗中的一颗瑰宝。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英雄成为某些人嘲弄的对象。调侃英雄、贬低英雄、抹黑英雄、诋毁英雄、诽谤英雄、否定英雄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中小学教育缺乏英雄文化的传承,那些为了今天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在新一代的记忆中几乎成了空白。一些青少年以所谓的“心灵鸡汤”饮鸩止渴,他们崇拜的偶像只有穿着奇装异服的明星大腕,对明星大腕的名字和琐事如数家珍,而不知道黄继光、杨靖宇、董存瑞、毛岸英为何人,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更不知道百面战旗背后的故事。正如爱国诗人郁达夫所言:“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现在是拨乱反正的时候了。
习近平主席强调:“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百面战旗红》问世了。
我们力图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成为全军广大指战员和全国青少年学习传承爱国主义、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百面战旗曾经在英雄们的手中前赴后继,接力传承。今天,战旗传到了我们手里,责无旁贷,我们必须扛起她、举起她、爱惜她;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再也扛不动了,我们也不能松劲,必须把战旗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光!
谨以此文献给战旗的缔造者们,献给战旗的承接者们,让战无不胜的战旗高高飘扬、永远飘扬!
(《人民周刊》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