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六十一】
满头银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吃饭、说话慢条斯理,遇到路过的医护人员总是报以温婉一笑——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里,这位94岁的阿婆,从4月22日一入舱,就被定位为重点关怀对象,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她为“舱宝”。
“阿婆,多吃点,营养好!”4月27日晚上,当日值班的华山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朱磊,照例在阿婆床前多驻足了几分钟,关切她的身体状况。“虽然90多岁了,但老人家身体素质蛮好的。”朱磊回忆道。
那天查房结束回到临时办公室,老人恬淡的笑容在朱磊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打开系统中66床的病案,得知老人叫王漫如——一个温婉知性的名字。“瞬间有种穿越的冲动,想回到‘漫如’的时代,看看她的故事。”
朱磊在网上一搜索,不由惊呆了:这位老人果然相当不简单——
70多年前,上海姑娘王漫如作为东方医院(时名市立第三人民医院)的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成员,奔赴朝鲜战场,每天面临炮火洗礼和生死考验,抢救受伤的志愿军战士,为他们带去生的希望,成为医疗队中唯一荣立三等功的英模。之后,在抗击血吸虫病等战斗中,王漫如表现优异,不断获奖。平安归来后,她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儿科护理事业。老照片里,年轻的王漫如坚毅温婉。朱磊肃然起敬,没想到这一搜,不但搜出了一位同行前辈,还搜出了一位志愿军老战士,“九旬老人弱小的身躯里,竟蕴藏着这样一个坚毅的灵魂。”
4月29日,王漫如喜提“双阴”!
这位志愿军英模的故事,也在临港方舱医院中传开,华山医院的医护“大白”,都想为这老人庆贺一番。方舱条件有限,有医护人员联系了驻地酒店的经理,多番打听,始终找不到哪里可以买到鲜花。酒店经理将目光放在驻地附近的小花圃,破例带着医疗队员在花圃里采摘鲜花,“虽然不是多么名贵的鲜花,有些甚至就是野草,但经过我们精心搭配和包装,倒别有一番味道。”酒店经理说。
30日一早,方舱里的工作人员忙开了。护士们从配给的物资中凑出牛奶、奶粉等营养品作为老人出舱的礼物;有医护人员一大早便协助老人梳洗和整理行李,为出舱做好准备;华山医院武装部的两位退伍老兵,还在方舱里练起了正步和军礼,打算在老人出舱前向她送上最真挚的敬意……
中午12点,临港方舱内响起志愿军军歌,两位身穿“大白”的退伍军人踏着坚毅的步伐来到王漫如面前,致以标准的军礼,并送上承载无数爱心的鲜花。收到大家的祝福,一开始,老人依旧温婉地微笑着挥手致意,旋即哽咽说道:“你们真不容易,做得很好,你们都无愧于党员这个身份!”
“她既是志愿军战士,又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前辈,能受到她的肯定,我们大家都很受鼓舞!”一位在场的医生说。
王奶奶回到了她熟悉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