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人的日常生活,视频由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特殊精神 特殊担当”——上海抗疫系列故事之九】
封控组、流调组、采样组、消毒组、检验组、数据组……
连日来,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楼的指挥室彻夜通明。“我们一共有14个专业工作组。一旦发生情况,各组负责人都要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各司其职、打好配合。”黄浦疾控党办主任阮园介绍。
这里,几乎是你能想象出的最忙碌的现场。要阻断病毒传播,就得拼命与之赛跑。跑在最前线的疾控人,就是竭尽全力的“尖刀营”。
“尖刀营”工作千头万绪,流调组要在24小时内排摸清楚疑似人员轨迹。如果确诊病例在商务楼工作或途经商场,需要从几天前的监控视频开始排查,以确定高筛、次密接管理对象,正如网上热议的“判定次密接和高筛,可能就差一个口罩的距离”。
更多组也同样辛苦且重要。大江东工作室见缝插针采访了采样组、消毒组、检验组的三位组长——
“上天入地”采样组
3月15日夜里10点,新的采样任务来了。正接受采访的张博赶紧整装出发。次日一早他对东姐说,“以为要忙到凌晨一两点,后来零点刚过就完成了!”
黄浦疾控采样组组长张博,自家小区封控,妻子刚动完手术,拆线换药他统统顾不上,早就一头扎进单位,24小时连轴转。“疾控人的家人这两年太苦了。经常半夜一个电话叫走,几天不着家。”他很愧疚。
张博不说,其实他的工作更苦。
上海黄浦疾控中心采样组工作现场
采样组,负责对确诊病例或密接人员环境采样,有“上天入地”之能,“门把手、餐厨用具、床单被罩、毛巾、漱口杯、垃圾桶、马桶、下水口、空调口……爬上爬下,能触及到的地方都要采到。”张博说。
一般人会忽略的空调出风口、厕所下水道,是最受关注的重点区域。“特别脏的地方,往往容易附积病毒。上天入地,才能尽快准确厘清传播链。”
在固废垃圾中转站最危险的垃圾倾斜口,张博与同事们把自己扣在安全扣上,探身到深处采样。即便全副武装,也挡不住汹涌而来的刺鼻味道。
一次性集中采样,便是连续数小时作战。最长的一回,采样组两天两夜没休息。“冲得上、打得赢,疾控人必须的!”他淡淡说道。
“天罗密布”消毒组
“今天最早的任务,是凌晨2点来的。” 消毒组组长唐毅告诉东姐。“当时刚躺下。我们疾控中心的人,都是捧着手机睡觉。”
包括确诊病例医院就诊过程感染控制和现场消毒评估,阳性病例住所工作单位等生活轨迹现场消毒处置,隔离点全覆盖督导评估等……消毒组是在织一张防疫“天网”。
“奥密克戎传染性这么强,阳性人员多,轨迹也多。”唐毅觉得已达疲惫的峰值,“全天都特别累,躺下却睡不着,反应慢半拍,经常忘了自己讲了什么。”
跟病毒赛跑,无法休息。场所消毒任务,近来日均20多个,坐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一次7000多平米的办公场所应急处置,从凌晨5点持续做了近六个小时。雾化消毒剂渗进面罩、口罩,结束时,7个人个个涕泪交加。
消毒组的最大难题是“呼吸”。背着沉重的喷雾器,现场雾气腾腾,这可不是桑拿间水雾,而是颗粒极微小的消毒剂,护目镜一片模糊,浓郁的酒精味穿过防护面罩进入呼吸道,一般人无法忍耐。
上海黄浦疾控中心消毒组工作现场
唐毅的儿子上小学,春节后就没看到父亲休息过。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同样忙极了。小学停课,儿子只能靠邻居帮忙照看……
“从2020年初起,我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唐毅说。让市民生活如常的背后,是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疾控人。
“心细如发”检验组
“这是哪家的样本?”宋黎黎问。“瑞金医院来的。”
半夜时分,宋黎黎穿好防护服,刚要进实验室,又来了一批新的样本试管,实验室外转运箱堆积如山。
“当天样本必须做完,所有样本不留夜。”宋黎黎停下脚步,紧赶着跟东姐聊几句,“核酸结果没出来,我们更急。早报一分钟,就能早管控一分钟,就少一份风险。”
上海黄浦疾控中心检验组工作现场
检验组负责所有核酸检测点报来的核酸异常复查、阳性初筛工作,责任巨大——不能错判一个阴性,也不能放过一个阳性,还要争分夺秒。
“实验室机器不停的。凌晨两三点来的样本,我们直接做到天亮出结果。”她介绍。防护服穿脱复杂,为了“快”出结果,检验组便通过减少吃喝来控制上洗手间。每一轮实验至少4至6小时,每次换防护服,内衣都湿漉漉的。
“你看我们手上的湿疹,都是长时间在手套里闷出来的。”这位疾控检验组组长挺心疼同事们。“大家年纪不轻了,但检验工作技术性很强,别人做也不放心。”
在完全零污染的环境中,进行必须完全零失误的精密操作。仅以“扩增”这个环节为例,提取好的核酸只需加入5ul进入试剂体系进行扩增。5ul什么概念?一滴水的十分之一,用极小的枪头也只能看到头上那一点点。而且还要求操作快!稳!准!
这两年,疾控人完全没有日常生活。疫情爆发那年,宋黎黎儿子高考,她顾不上;这一回,大二的儿子回家上网课,只在她回家拿衣服时打了个照面。
“疫情不散,我们不退!”她语气坚定。
(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