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经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发布“起航之前”全新预告,正式进入公映倒计时,料将延续2020年《流浪地球》掀起的观影热潮。再加上近期上线的其他科幻题材大制作,这波科幻类影视颇有热度。主打中国题材、来自中国想象和中国文化的科幻电影,正越来越受到认可。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对难以预测的命运走向充满不安和焦虑,而电影恰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于是,科幻电影成为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重要电影类型。电影学界由是将科幻电影定义为:“一个将科学的或技术的预设跟想象性的推测结合在一起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的生产,是能将科技、文创、人才等多元、多维度的资源网络化连接的综合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我国科幻电影有了新突破。例如郭帆导演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等片,普遍收获较好口碑。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相关文件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构建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且寻找到了独特、先进的价值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就拿《流浪地球》来说,其构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遭遇重大灾难的未来地球,人类社会规则有哪些变化?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自救?而这些自我设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情怀,也是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体现。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
其次,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不仅成长于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也在探索和寻找中国科幻电影的创新之路。科幻电影的兴旺,是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紧密相关的。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蓬勃,一定是建立在整个社会不断强化的基础理论科学基础之上。一个从小仰望星空、寻找“天宫”的孩子,他的科幻思维是必然是超越前人的。随着中国各个领域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科幻电影从业人员也将生长出跨学科的认知能力,确立更具普遍性的思想视野,进而保障创新的可能性。
再次,中国电影业界注重发展和强化现代电影的工业化标准。电影工业化的标准,是一整套分工明确的专业流程。科幻电影在美术、道具、服装、特效、摄影机运动、表演和音效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主题、人物、叙事等进一步增衍和深化形成科幻电影的诸多亚类型。中国电影行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实现了从“想得到”到“做得到”的进步。还以《流浪地球》为例,整个片子拍下来,拥有2000多个特效镜头,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很多画面和动作,都是全新设计和制作。盘点这些电脑特效、CG虚拟画面、全息VR动作捕捉等,也成了中国影迷们的新“谈资”。
由此说,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理论研究和概念开拓还需不断加强。除了改编科幻文学作品这条路外,科幻电影还需和更多的文学、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紧密联系。期待中国电影人打造出更多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贴合中国发展历史和实践,又能引发全人类命运共鸣,甚至引领行业潮流的优秀科幻电影作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郭海燕(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