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张扬文化自信的戏曲十年

2022-11-22 23:12:44    中国文化报

中国戏曲有悠久历史和丰厚积淀,但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和坎坷,其中的最大困扰,就是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与对比中,如何克服文化自卑感,客观理性地认识与评价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美学价值。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正由于戏曲人重新找回了应有的文化自信,戏曲事业也因此越走越正、越走越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戏曲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形成的丰富性紧密相关,多剧种并存既是戏曲艺术的鲜明特点,亦是戏曲巨大的艺术成就的来源。从2015年开始,由当时的文化部主导的全国剧种剧团普查工作历经三年,有史以来第一次摸清了戏曲的家底,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戏曲百花齐放的景象。在此基础上由文化和旅游部及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更让所有现存的戏曲剧种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对戏曲的整体传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动力。戏曲普查的全面展开,有效地促使各级政府对本地戏曲剧种更加重视,尤其是对剧种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这一重要的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戏曲各剧种发展水平的差异无可避免,所以在此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相对弱势的剧种极易衍生自我怀疑情绪,急欲发展本地文化事业的政府部门亦容易成为剧种趋同化现象的推手。正是由于全国性的剧种普查,唤醒了人们保护剧种特色这一可贵的文化自觉,而当代戏曲领域日益彰显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表现为对戏曲的多剧种形态和剧种差异性的充分肯定。戏曲界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这门艺术的整体意义与价值的认同,还同时表现为对戏曲各剧种自身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认同。而尊重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也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戏曲领域多剧种并存的状态,让中国在尊重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方面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并且为世界各国如何抢救、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处理戏曲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始终存在各种不同的观念。近年来,戏曲传承的重要性第一次被全行业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这种共识正是文化自信最直观的表现方式。戏曲的发展要以传承为前提,而传承既包括剧目的传承,也包括技艺的传承。“名家传戏”等一系列聚焦于戏曲剧目与技艺传承的项目逐渐落地,全国各地相继举办的大型汇演展演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传统经典剧目的身影,这是对此前片面追逐与强调新剧目创作的倾向一定程度上的纠偏,它也更符合戏曲艺术的规律。各地搜集整理传统经典剧目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而与这些传承工作相伴随的成果,是新一代戏曲人日益成为戏曲传统薪火相传的自觉主体。尽管全国各地的戏曲人才培养机构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政府支持力度日益增大,为不断涌现出能有效传承且推动戏曲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环境与客观条件。戏曲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仅限于表演艺术领域,还包括戏曲编剧、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领域。十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进专业机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班,通过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以张曼君为代表的优秀戏曲导演,涌现出以罗周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优秀戏曲编剧,在戏曲音乐和戏曲舞台美术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为这个时代的戏曲优秀新剧目创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此前一直困扰着戏曲界的创作人才断代现象,有了明显改观。更重要的是一代戏曲优秀创作人才在艺术观念上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正确导向,戏曲创作态势喜人,佳作迭出。

“守正创新”要守的“正”,就是戏曲的优良传统和美学风范。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不断用创新性的舞台表达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已然成为当下戏曲界的共识。莆仙戏《踏伞行》一方面把莆仙戏丰厚的艺术积淀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又契合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和价值观念,为传承经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新路径。昆剧《瞿秋白》则为昆曲是否适宜于演绎现代题材这一难题,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戏曲的优秀传统积淀成为创新的重要规范与源泉,才能让当代戏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主题创作在十八大以来的戏曲新剧目创作中,是最受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其以脱贫攻坚和建党百年两大主题创作为重心。社会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现代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如何改变因各种原因陷入绝对贫困境况的民众生计,是世界性的顽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宏大目标,戏曲界以强烈的责任感反映这场举世瞩目的宏伟事业,创作了数以千计反映脱贫攻坚的新剧目,其中不乏为这项事业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的生动感人的模范人物形象。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戏曲界围绕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新排和重排了大量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为题材的作品,汇聚此前若干年的相关作品,一时红色戏剧成为戏曲舞台上最显赫的主角。两大主题都内在地拥有丰富的戏剧开掘空间,沪剧《挑山女人》和豫剧《重渡沟》虽然并非直接为扶贫创作的命题作文,却意外成为前一类题材创作的亮点;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京剧《风华正茂》则是红色文艺经典的再造与在舞台上展现中共领袖形象的代表性作品,而且也恰因其在民族化的舞台表达方面狠下功夫,因此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纵观十八大以来的戏曲发展,张扬文化自信是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唤醒了戏曲界的文化自信,由此才能自觉地发掘传统,清醒地面向当代。而戏曲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基于优秀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十年来戏曲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也必将在戏曲的发展中,一再被证明是不可背离的艺术规律。(傅  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艺术评论让老字号“活”起来、“火”起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