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阅彭常安先生的油画集总能被其作品的色彩和光的应用所打动,更为其作品立意高远,格调高扬所震撼。彭常安先生的作品源于对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同时,又有深厚的艺术根基使其创作出一幅幅扣击心灵的作品。彭常安先生静心创作,长期笔耕不缀,形成以歌颂家乡的乡情、乡愁、乡兴为题材的独具特色的乡土画派。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世界美术》杂志总编易英先生对其作品所评论道:彭常安先生的色彩与众不同,别人画不出他那样的颜色。他的色彩比印象派走得更远……
彭常安先生出生于四川金堂县,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每每思之,悟之,便提笔把家乡的景和情绘于方寸之间。彭常安先生笔下的家珍河——《家珍河上泛小舟》,可以看到他用沉稳的笔触描绘出家乡所呈现出一派祥和、恬静的景象。
端详《家珍河上泛小舟》,一位身着橙色渔衣的船夫,撑着竹篙,在河面划开一丝丝微澜,让小舟在春风中安静地荡漾。看着撑船的船夫,思绪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莫奈的《日出·印象》中海面上那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和三两只若隐若现的舢板。莫奈用“零乱”的笔触打破了学院派推崇的艺术主流,画面没有清晰的轮廓,在视觉上让人产生朦胧的淡雅和似近似远的感觉,色彩上融合了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给人一种唯美、朦胧的惬意,这幅画也成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之作。而彭常安先生的《家珍河上泛小舟》《梦回家山》《父亲的果园》等一系列作品,不仅具有印象派、后印象派、抽象表现主义以及中国画大写意等手法的绘画语言,还充满了乡情、乡愁、乡兴的家国情怀,实属难能可贵,他在艺术修养和艺术历练上的坚持和执着,为乡土派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彭常安先生的乡土派作品,其内容和主题主要是来源于大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观彭常安先生的《父亲的果园》这幅画,红彤彤的土地,黄澄澄的树冠,沉甸甸的果实,醇厚的色彩仿佛要溢出画卷。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土地的热爱,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对文化寻根的价值追求,也反映了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情怀。听彭常安先生讲,初冬时柑桔红了的时候,回乡的沿途都能看到那红色的簇团,印象深刻。因此,他用浓烈的红褐色,厚重的笔触,将眼前这片炽热的土地升华,把大自然的具象美转化为主观抽象美,这寓意着:红色土地孕育了一代代有着不忘初心的坚守者们用勤劳和汗水浇灌出火红的硕果。他利用所擅长的早期印象派的绘画技法,用急促的笔触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外光变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细微的色彩和光线变化,同时也注重大色块与整体色彩的和谐,借由快速点缀结合的浑厚的用笔,沉稳厚重的色彩渲染,呈现出气势磅礴的中国乡村土地。
凝视《今日鹅蛋山》,我被深深地吸引。整个画面被赭红和金黄占据最核心的位置,斜向的构图,一下把人的视野拉开,留有一点点天空的位置恰到好处地让画面有了纵深感。粗粝的笔触犹如巨大的吸力让人挪不动脚步,静静地与画面平视。这种力量,是一种爱,爱这生命如春的大地,爱这金秋温暖的时光。《今日鹅蛋山》抒发了彭常安先生对家乡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进入乡村振兴时那种欣欣向荣的家国情怀。
《新桃花源记》再现了家乡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气象。画作的近景被一片流动着的翠绿包裹着,点缀的柠檬黄让人感受到了金秋的“味道”;远景中错落有致的红色小屋被群山围绕,良田千亩,稻花飘香,有一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和唯美。从画作中可以洞见彭常安先生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乡,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爱,不带任何修饰和掩饰。他深刻感悟到党的好政策给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获得了巨大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常言道相由心生,而彭常安先生的作品是其内心的写照。内心阳光则拥抱太阳,心有善良则悲天悯人。每每阅读彭常安先生的油画集总是给人赏心悦目、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时刻提醒我们,在物质优厚、和平昌盛的今天,更应去寻找人类心灵的归属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不在突飞猛进的科技世界里,不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而是在依偎大自然的胸怀里,聆听她,感受她,爱护她,守护她。或许,我们最终才能放牧自己。
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翻阅彭常安先生的油画作品集时,我总能在他的笔触里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妙。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原主委,四川欧美同学会·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