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民乐,你会想起什么?是如丝如缕的箫笛,是曲高和寡的古琴,还是清脆响亮的唢呐……近两年,伴随着国潮的强势复苏,民乐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民众的视野,它不再只与“老土”的形象关联,也不再是可远观的“文物”,形成了人们新的关注点。
民乐是国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乐不断形成发展,将民族的气韵和国人的精气神融入其中。《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赛马》……这些人尽皆知的曲目,也成为了民族经典音乐的代表。
然而,民乐也曾因西洋乐的传入,加之本身极难精通等原因一度走向了没落。唢呐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艺术领域中,电影作品《百鸟朝凤》就将这种“颓势”全面地展现了出来,让人伤感。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案例,河南商丘市柘城县马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唢呐村,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土地和吹奏唢呐为生。直到现在,全村200多人,90%以上的人会吹奏唢呐。但以唢呐为生却不再是现实。如何让唢呐焕发新生,如何让唢呐直面现代性冲击,如何让唢呐再次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手段,成为了一代代民乐人的所想所忧。
客观而言,唢呐村的现实困境只是民乐发展现状的一个微小缩影。现代化的冲击特别是疫情的影响,对线下的民乐演出,甚至是发展传承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演出少了,收入来源减少只是其导致的结果之一,更长远来看,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来源于民间的乐器演奏的减少,也将使得受众面越来越窄,传承面临的困境将更大。
尽管这些年,影视作品、文学艺术等也有将民乐的复兴作为重要题材之一,以唢呐为例,《百鸟朝凤》《闪光少女》等优秀作品都曾让观众们看到了民乐的力量,带动了很多人加入民乐的队伍。但宣传期过了,人们自然而然地遗忘也是情理之中。有没有一种可持久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看到民乐,感受到民乐的魅力呢?群众基础庞大的短视频平台或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在指尖滑动的那一刻,民乐就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视野中,吸引人们的眼球。
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民乐演奏,既是民乐人积极拥抱现代社会,拓展了新舞台,找到了新观众;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更加轻易地滑动手指就能接触到民乐。也正是这种面对面可以交流的直播方式,民乐人与受众间有了更多亲切感和熟悉感。
与此同时,短视频直播民乐也让更多民乐人从生活的困境中走出,安心从事民乐艺术。此前,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短视频与直播课题组发布的《知识付费新形态——直播打赏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报告》也指出,直播打赏之“播”与打赏之“赏”两者结合,大众通过打赏从业者为传统文化保育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网络空间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场域”。村民马春风注册抖音账号“唢呐村的事”,以家庭为单位把唢呐演出搬进直播间,并带动本村留守老人拍摄短视频,直播打赏收入不仅解决了自己家庭的生存问题,也让该村村民一步步走向更好的生活。河北国潮女孩董艳朵也将在抖音直播打赏收入用于唢呐线下教学和推广。
当然,人们之所以越来越爱民乐,不仅仅是因为民乐是民族的独特的,更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与精神慰藉。这也提示民乐演奏者、创作者,打磨出更多历久弥新的作品,让民乐被更多人看到。我们相信,民乐未来可期。(林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