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地时间5月30日,在参观法国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的人群中,一个坐着轮椅、戴着假发的人从轮椅上站起来,将蛋糕抹在了作品前面的防弹玻璃上。现场一片哗然。庆幸的是,因为有防弹玻璃的保护,画作在这次事件中都没有遭到破坏。
整件事非常离奇,据报道,肇事者被安保人员拖走时还在大喊大叫:“想想地球吧,艺术家们都想想地球,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地球考虑,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单纯从这几句话,也看不出他的动机何在,大概他有一套自己琢磨出的逻辑,只不过外人难以理解吧。
好在终归是虚惊一场,《蒙娜丽莎》是有防弹玻璃的。但玻璃上那一抹蛋糕印,也让人心惊肉跳,一幅不朽作品的毁灭可能是一块玻璃的距离。也多亏了这位肇事者“所谋者大”,如果他盯上的是名气小一点的、没有玻璃罩住的作品,说不定就真的销毁了一件文明之物。
在国内的新闻评论区,有人说“看来不文明的人哪都有”,如果不定量分析的话,这么说也对。涂抹、刻字、触摸,这些不文明行为总会以一定概率出现,这就好像再精细复杂的系统,也有可能出现bug一样。
这件事值得多想一层的是,一件享誉全球、妇孺皆知,高踞于人类艺术殿堂,在艺术之境里近乎神圣的作品,为什么还有人想破坏它?难道它无远弗届的感染力,还不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在它面前保持敬畏与谦卑?
很不幸,答案是“不能”,而且想破坏它的人还不少。1956年,一名破坏者用硫酸泼向这幅杰作,这幅画的下部被严重损坏;数月后,一名玻利维亚人将石头砸向画作,导致局部颜料脱落。1974年,《蒙娜丽莎》受邀在东京国家博物馆展出,一位女士因为不满博物馆的残疾人政策,朝上面泼了红颜料。2009年8月2日,法国卢浮宫又一次上演惊险一幕:《蒙娜丽莎》遭俄罗斯女游客“杯袭”险些毁容,万幸的是那只来自卢浮宫的瓷土马克杯只是砸到了画作外面的防弹罩……
对《蒙娜丽莎》有敌意的人,可谓此起彼伏。正是因为如此,《蒙娜丽莎》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保护系数最高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吊诡的反讽:一个美好的事物,也成了危险的事物;一个要感化人心的事物,也成了引发人心之恶的事物。
其实这也正常,举世知名的文物,免不了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靶子”。《蒙娜丽莎》的境遇,或许也是一种启示:即便是经历了历史淘洗、成为当代人知识底色的美好事物,同样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
《蒙娜丽莎》就仿佛一个文明的象征,文明如此顽强地从蛮荒之中成长起来,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心之所向,但它依然脆弱。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应该让人毫无保留地认同,但现实是冷峻的,这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从来不乏想要破坏这些共识、毁坏文明之物的人。
所以,一道防弹玻璃的阻隔,虽然不是文明之物最完美的呈现,但却是必须的。文明,我们再引以为傲、再觉得毋庸置疑,同样需要竭尽全力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