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文化大餐”网上享

2022-05-11 23:56:37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正进行影像数据采集。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件件珍贵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宅在家里也能近距离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划划手指就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中国多地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出“云展览”,在展陈形式、推广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让网友直抵“现场”,享受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云端艺术盛宴,不少人看完纷纷点赞叫好。

互动趣味强

各地博物馆推陈出新,运用互联网思维策划线上展览。“此次展览推出摄影征集活动,欢迎移步微博、小红书等,发布身穿汉服、旗袍等中国传统服饰的照片。”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汇集32家博物馆的1000余幅古代女性图像,并打通线上互动环节,创新尝试引得网友纷纷参与“打卡”。“屏幕前的你也可以走进展览‘丽人行’,找到打动你心扉的传统服饰,遇见古代的自己。”有网友发布古装照后留言。

作为公众接近艺术、开阔视野的重要平台,多家文化艺术机构根据自身“个性化”资源,线上烹制一道道“文化大餐”。“山的气势,水的灵秀,祖国大好河山一览无余,心灵随之自由奔放。”“好厉害!作品笔触都很清楚,在家里看展太爽了,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线上展览。”看完国家大剧院线上展示的“山河交响——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研究展”,网友纷纷留言。该展通过高清、立体化呈现,带网友观赏艺术家笔下的美丽山河。中华艺术宫则在线上举办“在希望的田野上——馆藏逄小威中国农民肖像主题摄影作品展”,网友可以跟随摄影家的脚步穿越南北,看见中国土地上可亲可敬的农民。

除了艺术品的数字化呈现外,博物馆还推出云课堂等在线服务,为网友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例如,上海博物馆讲解员精心挑选了“盛世芳华——云赏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的100件展品,带领网友一起云上观展。网友可以跟随专业讲解员,近距离欣赏文物,深入了解展品的文物内涵及历史文化背景。

“在线展览的开放有助于观众对作品欣赏的深化,值得肯定,而且应成为常态。”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旭光说,通过这种方式在线上看展览,以后有机会再进行线下欣赏。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是当代博物馆与美术馆应当走的路。

文物“云”起来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承中优势明显,能使古老文物资源创新呈现、“生动”起来。通过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欣赏精美文物,感受中国文化遗产魅力。例如,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精美的洞窟图片可以高倍放大,网友可以看清墙壁上每一条斑驳的裂纹,详尽的文字说明向观众介绍了每个洞窟、彩塑、壁画的故事及艺术价值。“那些壁画真真切切、清清楚楚,仿佛一抬手就能摸到。”有网友说。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以其宏大气势、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举世闻名。如今,通过数字化手段,观众戴上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远程观赏石窟风采,一座座石窟、一尊尊雕像会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数字化手段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据悉,云冈石窟典型洞窟数字化采集项目已完成,云冈石窟研究院还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VR等高科技,助力云冈石窟文物景观走向世界。

“‘云展览’通过互联互通,将各要素进行重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看展更加便捷,带动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一大批线上展览的走红可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博物馆的线上传播已构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说,互联网科技能让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发挥出更大魅力,数字博物馆强调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关键一步,是将原有的文物资源,以数字的、可交互且可分享的形式进行线上存储、展示和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说,得益于各种互联网技术,艺术展览发生巨大改变,给公众带来高清性、立体性、互动性等新体验,可以实现对展品的高清呈现、细节展示、语音介绍和立体传播。

科技含量足

为助力推动“云展览”,一系列针对性举措频频落地。2021年4月,文旅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云展览。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联合办展、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5G、VR、360度全景导览等数字技术在文博领域应用广泛,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基于AR(增强现实)、VR技术,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复兴之路》云端展览,利用虚拟展厅技术,再现历史情景,延伸观赏空间;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5G+VR直播,身临其境欣赏海岛的日升月落等;山西博物院将历年精品展览的360度全景导览、电子书、高清图片、语音导览等“搬”到线上,满足观众不同需求。

浙江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云展览”不只是把线下实体展览搬到“云”上展示,而是真正利用云资源创新展览,打通云策展、云观展、云分享、云传播等各个展览环节,对博物馆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整合。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馆员杨欢认为,要保持“云展览”的热度,不能盲目跟风,止步于“云”的形式,未来要更加注重文化产品在细分化、创新性方面的发展,不断适应用户多元化需求,开拓相关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魅力在“云”端绚丽绽放。(海外网李雪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掘者解密上官婉儿墓三谜团
下一篇:解读国风国潮:服饰文化如何绽放新光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