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塑者归来”150余件展品再现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哲思

2022-04-22 11:03:2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在熊秉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正在进行中。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展出熊秉明雕塑、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作品150余件,通过塑“己”、塑“人”、塑“物”三个部分展现他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

展览现场 史春阳 摄

熊秉明(1922—2002年),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之子。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生,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1962年起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设书法班,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2001年被授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熊秉明旅居法国50余年,是20世纪融汇中西文化,且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

展览以熊秉明先生的雕塑作品为主线,以其创作的哲思为内在逻辑。“己”象征一种激励,它使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通过“塑‘己’”篇章,观者可以感受艺术家的“心”塑历程及其精神指向的整体责任和信念感召;“塑‘人’”篇章,呈现了艺术家对生命意象的挚爱、对生命本体的畅想;“塑‘物’”篇章,通过塑一“物”而化众类,看似平淡无奇之物,却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哲思。

展览现场 史春阳 摄

塑人,更是塑己。正如其挚友杨振宁在《孺子牛》的题词中这样写道:“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吴冠中先生亦有言:“其道也,是从东方渗入西方,又从西方再回到东方。”与其说这是对熊秉明作品的解读,不如说是对其塑“己”精神的认同。

展览现场,图为熊秉明雕塑的“扁肚牛” 史春阳 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评价:“熊秉明先生,是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半个世纪了,带着母文化的营养土,在西方,接受阳光、雨露而长成参天大树。他自认为是‘一个生命的试验。’”

此次展览是继2019年“自知者明——熊秉明艺术展”之后,中国美术馆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再次回顾熊秉明先生的艺术。展览作品和文献来自熊秉明家属和杨振宁夫妇的捐赠。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首站山东展出 呈现“母亲河”新气象
下一篇:“85后”尺八制管师:让世界与千年“唐音”再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