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这种做法可称“创造性保护”

2022-04-20 16:20:19    人民日报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纸页轻薄,却能承载文化厚重;书简脆弱,亦曾历经岁月沧桑。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古籍事业繁荣发展”为主要目标,极大鼓舞着广大古籍工作者的奋斗热情。

古代典籍如同文明的“时光匣”,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也深深润养着文化自信。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时代越是发展,我们越要在古籍中挖掘宝藏,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迈出“数字新步伐”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技术让脆弱的不可再生文物永驻“云端”;另一方面,技术赋能更将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长久助力。从文本与影像数据库,到可视化“图谱”,“一键”便能完成海量古籍资料的提取与整合,研究者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后续数据分析中。借助数字化手段,古籍“抢救性保护”才更高效。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还要调动“时代想象力”。95后摄影师通过设计创作,生动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兽,引发网友关注;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等形式,让典籍故事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古籍借助文字、图画、视频等多样形式被赋予时代新义,正是一种创造性保护。

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还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古籍事业的认识。近几年,公众对古籍保护的关注与热情持续高涨,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也不断增强。比如,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开设古籍修复培训班,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学员进行培训,现已拥有近50人的专业团队。

让古籍“活起来”,这既是对文明根脉的溯源,也是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向下扎根、久久为功,我们一定能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从中获得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陈之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匠心“复活”古钟表,在滴答声中感受文化传承
下一篇:《中国禹迹图》(2022版)发布 收录全国300多处禹迹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