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山西洪洞县博物馆:感受洪赵古韵,追寻文明根脉

2022-02-21 10:49:43    山西晚报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即明朝初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数百年来,洪洞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华人心目中的故乡。

提起洪洞,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大槐树,根祖文化也成为洪洞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其实洪洞并不只有这些,这里还有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水神庙壁画、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复刻本《赵城金藏》、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

如果想全面了解洪洞,就一定要到洪洞县博物馆看看。本次“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就带你走进洪洞县博物馆,感受洪洞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千件文物,串起洪赵历史脉络

洪洞,古属冀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华人老家”之称。

化中心广场的新建博物馆落成。2021年4月21日,该馆由旧馆址搬迁到大槐树文化中心广场博物馆。馆藏文物共有2346套/7145件,涵盖各种材质,包括石器、铜器、陶器、玉器、瓷器、铁器、书画、雕塑造像、古籍图书等。其中一级文物11套/21件,二级文物62套/65件,三级文物165套/292件。

自成立以来,洪洞县博物馆积极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举办了许多优秀展览,如《洪洞县历史文物陈列展》《麦秆工艺展》《集邮展》《洪洞籍干部书画展》《申树林书画展》《爱我中华·爱我洪洞展》《正说苏三展》等。

2021年7月,洪洞县博物馆的主题展览“洪赵古韵——洪洞县历史文物展”完成布展,目前已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1200余平方米,该展览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文明先声”“杨国觅踪”“秦汉杨县”“隋唐洪洞”“宋金宝藏”“明清遗风”,从史前时期到明清以时间为序,展示了洪洞各个时期的遗迹、遗物。

为什么叫“洪赵古韵”呢?这是因为洪洞县是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而成。我们先来了解一段洪洞的建置史。

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赵城为赵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赵城属彘县,治所在霍州;隋义宁元年(617年),置赵城县,是为赵城县之始。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县,延续至今;北宋、金代这个时期,洪洞、赵城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赵城属平阳路,元大德七年(1303年)后属晋宁路;明代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洞、赵城均属平阳府;清代大致沿袭明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辖赵城县,洪洞县仍属平阳府。直到1954年,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后来又改为洪洞县。

六大展区,讲述洪洞千年沧桑

走进洪洞县博物馆,如同打开一幅洪洞的文明画卷。

第一单元“文明先声”,是洪洞县博物馆陈展内容最为久远的一个展区。人类从远古走来,在黄土高原、在洪洞大地留下了诸多足迹。古文化遗址密集分布于汾河两岸和河谷阶地,文化谱系清晰,文化序列一脉相承。在这个展区,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有石铲、石锛、石犁、石斧、石刀等,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第二单元“杨国觅踪”,是该馆最有特色的一个展区,主要展示商周时期的文物。历史上,洪洞县曾是西周杨侯国的封域。西周初年姞姓受封,建立杨国,晚期被姬姓尚父所取代并称为杨侯。位于洪洞县中部的坊堆南秦永凝堡遗址群,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器物,有学者认为此地或许就是两周杨侯国的中心统治区。该展区展品以青铜器为主,其中有一件永凝堡遗址出土的西周瓦棱纹双兽耳三足铜盖簋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春秋早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晋伯侨被封于杨,亦称羊舍氏,地处范村、安乐村、张村和敬村之间的范村古城或为羊舍食邑中心区域。据《春秋大事表》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杨城。晋灭之,以为羊舌氏封邑”。清光绪《山西通志》载,“古杨侯国城,在今范村。”展厅内以展板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范村古城遗址的基本情况。

第三单元为“秦汉杨县”。洪洞县古称“杨县”,据推测,范村古城在公元前514年就开始建设了,这就是杨县。在该展厅中,陈展内容最丰富、最具地域文化特色就是一些汉代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西汉长柄盘底铜熏炉,炉体呈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盖上有一钮,下有一圆柱和底盘相连。整个熏炉制作颇为细致精美,时隔两千多年,似乎仍有余香袅袅。此外,该展厅中还有许多陶器,从陶楼到仓房,从灶台到兽圈,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器皿,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微缩版。“你看这件陶楼,是仿造汉代民居建筑制作的,不仅反映了我国汉代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还从侧面展现了1800多年前东汉晚期豪强地主的庄园生活。”馆长张小星介绍,汉代的庄园经济繁荣发达,这些陶器便是最好的见证。

在该展厅的一侧,有一面非常显眼的弧面墙,上面展示的是洪洞籍著名国学专家、山西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太原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撰写的《洪洞赋》。这篇赋描述了洪洞自古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文物古迹、英雄豪杰、名人贤达及民风民俗、名优特产等,堪称是一篇洪洞文化的百科全书。

第四单元为“隋唐洪洞”。该展区主要展示的是隋唐时期洪洞区域出土的石刻或造像。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情和神秘气氛的笼罩,展现出一种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

第五单元为“宋金宝藏”。该展区主要展示了部分馆藏宋金瓷器。宋金元时期,发达的社会文化除了千古流传的诗词之外,精美的瓷器同样是其重要的载体和见证,我国的制瓷业达到辉煌。展厅内的部分诗文瓷枕,将诗词与瓷器进行了完美结合,“青山无限好,游道不如归”“松柏齐年,龟鹤齐寿”等都寄予了美好的寓意。在这个展区还有一件文物不得不看,那就是《赵城金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八卷(复制本)。《赵城金藏》在当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极为珍贵,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第六单元为“明清遗风”。明代洪洞县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大槐树移民,可谓家喻户晓。明初,为了缩小各地人口分布不平衡,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垦荒性的移民,山西是洪武、永乐年间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移民迁出之地。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人口稠密,是山西重要的移民区域。平阳府移民出发地在府北洪洞县的广济寺一带,广济寺周围植有若干大槐树,于是大槐树便成为被迫离开家乡的民众迁移外地眺望故乡最后的记忆。展厅内以展板的形式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介绍。

除此之外,这个单元还集中展示了一些明清时期的精致瓷器,有瓷盘、瓷瓶、瓷罐等。

馆长推荐

洪洞博物馆内的藏品琳琅满目,无一不展现着洪洞深厚的历史文化。接下来,由馆长张小星为您推荐该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赵城金藏》刻本

该经卷的年代为金代,每卷卷首刊赵城县广胜寺及《释迦说法图》。它共有7000余卷,今存4000余卷,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赵城金藏》是金皇统年间山西潞州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所刻的汉文大藏经。1933年范成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1934年蒋唯心经过多方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故称之为《赵城金藏》。1942年,为防止侵华日军抢劫金藏,太岳区组织百余人秘密将《赵城金藏》转移,先是存放于太岳区二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后又转移至太岳区党委驻地沁源县,后又转至太行山区涉县。1949年,《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这部规模浩瀚的佛教典籍,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在当今世界上已成孤本,是研究我国刻经史和版本史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佛教书籍制作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佛藏与当时平水金本的水平,特别是与平水版画之间的关系。

西周瓦棱纹双兽耳三足铜盖簋

这件青铜器为一级文物,时代为西周,出土于山西洪洞县永凝堡遗址。

1996年5月,为配合永凝堡村民房基建工程,经上级文物部门批准,临汾市文化局和洪洞县博物馆对永凝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出土的“西周瓦棱纹双兽耳三足铜盖簋”,盖与器身子母合口,盖上为圆形捉手。深圆腹,两侧有兽形耳,圈足之上附三兽足,盖口沿及腹上部饰云雷纹。盖内和器底内均铭“严尚父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版《洪洞县志》载“周杨侯国,文王庶子伯侨所封,或曰宣王子尚父所封,后灭于晋。”在西周中后期,周宣王被历史学家称为西周的“中兴之王”。这样看来,铜簋铭文中的“严尚父”,很有可能就是宣王所封的子“尚父”,从而有力地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可靠性。

(山西晚报记者 吕国俊 南丽江 孙轶琼 通讯员 杨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磁州窑里迎春虎 冬奥会上拜大年
下一篇:新时代文物工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