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们从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中,最能感受到红色延安的感召力和革命年代广大青年奔赴延安的昂扬热情。
延安之所以成为海内外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着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发展前进的使命,代表了时代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枣园的灯光如同大海波浪中的灯塔,给了青年们光明和未来。青年人被延安精神所感召,与救国使命相共鸣,他们加入了延安这座大熔炉,在革命的战火中成长成熟。
如今,新时代青年肩负时代使命,学习践行延安精神,他们被延安精神所震撼、所激励,尤其是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过程中,再一次重温《回延安》的赤诚,再一次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
艰苦斗争中产生的延安精神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直到1948年3月党中央转战华北,这期间,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党中央在这个西北小城,在简陋的窑洞中,艰苦斗争,运筹帷幄,把握中国革命的战略与脉搏,最终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稳固的基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被称为“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就在这段光辉的历史中凝聚绽放,闪耀光芒。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中形成的,乐观昂扬,自信坚强,不屈服于暴力,不让步于压力,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延安精神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传家宝。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历史前进中创造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属于历史,也属于新时代,是历史的创造,也是新时代的赓续。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其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点谈到了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起延安精神,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阐发,更是“弘扬延安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再出发。我们在弘扬延安精神的过程中,更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把握其中内在灵魂的传承与外在形式的时代创新。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个政党的政治导向和动力支撑,是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所向,是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分析基础上的政党时代使命的解答。
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科学研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此,延安时期,我们党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战后期,则体现在中共七大提出的带领人民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的新中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人民的诉求,是时代的趋势,才让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历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能量,汲取力量,并在丰富和创新延安精神过程中,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所在。1938年9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指导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明确坚持和发展,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与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还论述了“两个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22年10月24日,中宣部副部长孙业礼在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与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两个结合”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指出,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都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再一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延安精神的核心要义,决定了我们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
党的二十大报告讲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党领导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使命目标,具体到收入问题、分配问题、城乡统筹等具体方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正是延安精神的新时代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和老乡们拉家常,谈农业,话丰收,追忆往昔,喜看当今。他再一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延安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在于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于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南泥湾》如今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延安时期,一边是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另一边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延安解放区军民生活艰苦,财政困难。
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边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八路军三五九旅“一把镢头一支枪”,把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也成了自力更生的模范。
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仅创造了抗日救国的物质基础,还创造了战胜困难的底气,创造了延安精神。1945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就告诉延安军民,要自力更生,不能学国民党依赖外国人的做法。延安精神中的创业动力,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后来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中不断前进,如“两弹一星”的研发、深圳特区的发展等,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踔厉奋发。
新时代,我们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比如,在科技前沿领域,我们正在努力解决“卡脖子”的难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要探索健全科研体制,从国家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从而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林县人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凝聚成红旗渠精神。他还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精神力量,是当代年轻人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从延安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实现了同频共振,互为支撑。
时代使命中绽放的延安精神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同志们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毛泽东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指出“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其中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也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
历史大潮奔涌,精神代代相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扩展,显示了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也显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创造。
延安精神不仅仅具有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力量,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的载体,在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从历史中走来,并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在创新创业上,在科技攻关上,在精准扶贫上,在乡村振兴中,在抗震救灾中,在疫情防控中,都展现了新的担当与汇聚。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窑洞对”到“自我革命”,从中共七大到中共二十大,从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到建功立业的新时代青年,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在不断地再创造、再升华,正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在历史的进程中坚定自信,把握主动,创造出属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作者为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公安宣传舆论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周刊》202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