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精神之渠 永不断流

张峻岭    2022-03-25 18:36:19    中国纪检监察报

电视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巍巍太行修建红旗渠的故事。面对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生存环境,30万林县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连续奋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并由此锻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时,依然被当时的建设者们那种“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毅力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气神所震撼。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汗水、青春乃至生命累计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建成各类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其间,先后有81名修渠民工血洒太行,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才17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天的红旗渠,已是著名的灌溉工程和旅游景点,然而当时在建设之初却是困难重重。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当时的林县上下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难题。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便如此,大家仍决心不改、斗志不减,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半山绝壁上,腰系绳索,抡锤打钎,最终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彻底改变了世代遭受干旱缺水煎熬的困境。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前,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不变本色。“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当年在修建红旗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2019年9月25日,在“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上,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红旗渠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党员干部担当尽责,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几十年来,红旗渠精神深刻诠释和构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彰显着时代价值,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伟大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用责任担当谱写新的更大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精神谱系点亮奋进路
下一篇:“三个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