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吴锦堂:孙中山曾书“热心公益”匾额相赠

2022-12-23 20:17:03    学习时报

吴锦堂(1855—1926年)是近代海外宁波商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早期旅日华侨著名实业家、企业家。吴锦堂1855年11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北乡东山头,家庭世代务农,自幼境况贫寒,少年时只读了两年私塾,就辍学帮助父母务农。1882年,因家乡雨灾,收成无望,只得离乡背井,随邻居去上海谋生,经人介绍进上海城隍庙萃丰香烛店当一名杂役工,因能揣摩经商之道,深得店主器重。他工作勤奋踏实,业余发愤学习文化和珠算。两年后,受店主提拔当一名店员;不久又被派到苏州分店,主持店务。1885年,上海香烛同业集议,拟派一人到日本,直接从事香烛的对日贸易,以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但同业中人都因漂洋过海远去异国,且语言不通而视为畏途,无人愿去。30岁的吴锦堂挺身而出,自荐东渡日本。于是,同业集资助行。
  吴锦堂初到日本时仅有千元资本,先在九州长崎闹市区租一店面,开设义生号东洋办庄。除做香烛生意外,兼将杂货、火柴之类的小商品贩运国内,再将国内的皮棉杂粮等运去日本销售,往来于上海、长崎之间。由于经营得法,一年后就获利白银4000两。他在两年间逐渐熟悉两地市场信息,办货量也愈来愈大。1887年,他将义生庄迁至大阪,扩大经营范围。不久又与人合伙在大阪开设了自己独资经营的第一家商行“义生荣”号,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开始重点包销日本一家伞厂生产的黑细布雨伞和花布遮阳伞,运销到上海等地。由于吴锦堂事前与厂方约定,必须货真价实,因此销路迅即打开,营业范围也不断扩大。1889年,吴锦堂由大阪转赴神户,开设怡生号,继续经营中日间进出口贸易。次年,他开始向东洋火柴株式会社定制龙船牌火柴,并在上海独资开设义生洋行,推销龙船牌火柴至国内诸多沿海城市,获利颇丰,此后数年间他已积有巨额资金。
  1897年,吴锦堂开始将商业资金投资于工业生产,在日本集资创办东亚水泥株式会社,该厂实际上他占股本的90%以上,掌握着全部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他重视产品质量,高薪聘请技术人员,使产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好、品位高。时值日本国内工商业发展迅速,新建大厦、工厂,需要大量建筑材料,水泥供不应求,因此畅销于日本国内以及中国、南洋一带,利润逐年上升。1901年,吴锦堂又投资加入日本著名的棉纺织厂钟渊纺织株式会社,这是日本三井等财阀投资的纺织染全能工厂。计有纱锭5万枚,织机8000台。细纱能纺至120支,并能仿制欧美的各种印花布、直贡呢、粗细斜纹布、泰西缎等,年产各种布匹在千万匹以上,其中80%运销我国。吴锦堂直接向该会社订货运销上海等地。
  由于数年间实业投资与贸易积累,至1914年左右,吴锦堂已逐渐成为日本社会鼎鼎大名的殷商大户,日本神户、大阪有名的侨商,是当时日本关西实业界大人物,曾位列日本富豪排行榜的第13位和第68位,亦是著名华商领袖及侨领。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国内,吴锦堂都以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形象为世人所知。他以创办华侨公益事业为己任。仅在神户,他就是中华会馆、中华义庄、中华同文学校的创建者或重要捐助者,并先后对万国医院、孤儿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同仁会、掖济会等慈善组织捐献巨款。吴锦堂虽身处海外,可是心系祖国,关心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他同情和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就是在维新思想推动下创办的,吴锦堂曾多年担任该校的副董事长和董事长,为祖国民主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不久,神户就有了同盟会的活动。1911年,吴锦堂慨然让出私邸作为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神户机关之用,还出资帮助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他诚挚地对孙中山先生说:“祖国革命,任重道远,吾神户华侨,略献千金,以尽绵力。”
  1905年,吴锦堂自日本回乡扫墓,适值暴雨为灾,农田遭淹没,遂出资兴修水利。1909年吴锦堂在家乡捐资兴办的锦堂学校,被誉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在近代史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办学三贤”。同时,他还投资浙江商办铁路,入股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并自认2.5万股份加入筹建浙江农业股份公司等,体现了吴锦堂对推动国家实业经济发展的决心。另外,他从1900年起到1922年止,先后10次救济长江水灾难民;修古窑浦平粜银等。辛亥革命后,吴锦堂调整了自己的事业,将资金转移回祖国,大力投资实业和公益事业。吴锦堂为援助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先后为上海军政府、宁波军政分府、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他从经济上支持民主革命,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扬,并赠“热心公益”匾。这块金匾,后来从日本神户护运回国,已赠送给吴锦堂的家乡浙江省慈溪市,该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下旬将这块金匾挂在吴锦堂先生墓地的庄屋正厅。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病逝。其遗嘱有二:一归葬故里;二叮嘱后代,不可做任何危害祖国之事。真可谓是临终不忘爱国。1930年6月,其子吴启藩遵父遗嘱,运柩返乡。家乡人民哀悼他的挽联是:“抱济世热忱,推衣解食,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应推当代人豪。”(喻包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