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走进北京宋庆龄先生故居

2022-12-23 20:11:35    学习时报

 不觉秋深已近冬,草径清幽树沐风,深秋的北京天高云淡,避开摩肩接踵的南锣鼓巷,漫步人烟稀少的胡同中,在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我走进宋庆龄先生的故居。
  故居正门处于南垣东端,门楼高大,灰筒瓦歇山顶造型饰以油漆彩画,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这里曾是清朝醇亲王府的西花园,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葺旧更新。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溘然长逝,在这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18个春秋。
  由正门进入故居左转向西,途经油漆彩画的抄手游廊,再向北路过一片开阔的草坪园,抵至尽头就是宋庆龄在这里的住所兼办公室——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一层左侧是一间小型客厅,这里的陈设保持着宋庆龄生前的原状,东墙正中挂着她亲自选定的孙中山画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宋庆龄正在美国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学习,她充满激情地写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为“四万万人民从君主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而欢欣鼓舞。从此,宋庆龄怀着对孙中山的尊敬之心,走到他的身边,协助他革命。她跟随孙中山千里奔走,南征北战,讨袁反段,护国护法,坚定地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她把一生与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理解,熔铸其中。
  手扶红色油木楼梯扶手,脚步踏在木质台阶上吱吱作响,来到二楼宋庆龄的卧室和书房。书房的办公桌上放着她日用的书籍、文件、钢笔和一副老花镜。与书房相连的卧室两边的床头柜上,一边摆放着1927年她访问苏联时与孙中山顾问鲍罗廷夫人的合影,另一边玻璃板下,则压放着孙中山的亲笔手书“共进大同”。
  1925年孙中山逝去后,宋庆龄继承丈夫遗志,那时,年仅32岁的她决然声明与国民党决裂,表示“在国民党的政策完全符合已故孙逸仙博士的基本原则之前,我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该党的任何工作”。兄弟姐妹与她分道扬镳,她为实现孙中山生前遗愿殚精竭虑。她将对丈夫的一腔真情和挚爱,倾注到中国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革命事业中。
  出了主楼西行,沿着蜿蜒小路,能看到一座状如五瓣梅花的亭子,这是为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修建的“瑰宝亭”,取周恩来赞颂她为“国之瑰宝”之意。亭子上的石雕、木雕都是梅花图案,以寓宋庆龄高洁的品格。
  1936年的中国,民族危亡旦夕,宋庆龄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直接牵线,主动托人寄送意向合作的密信和慰问红军的药品到陕北交于毛泽东。宋庆龄旗帜鲜明地阐释和宣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为促成国共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期间,她还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在各国人民和海外华侨中呼吁抗战、发起募捐,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了大量医药和物资援助,并通过创办刊物将共产党的抗战业绩宣传至世界。
  “瑰宝亭”北边的故居文物库是宋庆龄的生平展厅,展厅通过300多件历史文物,展示了宋庆龄波澜壮阔的一生。1952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宋庆龄创办了英文杂志《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至今引用中、英、法、德等多种文字,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重要窗口。
  展厅里还陈列着很多她为全国少年儿童写的信、与孩子们一起的照片、儿童杂志等。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一直关注着妇女、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她领导中国福利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儿童艺术剧院、第一座少年宫,亲自为新中国第一本儿童刊物《儿童时代》题写刊名,经常为其撰写文章,被中国少年儿童称作慈爱的“宋奶奶”。2011年,“时代小先生”计划启动,以故居为基地,延续宋庆龄与“小先生运动”的故事,为少年儿童搭建服务平台、设计社会角色,使孩子们学习担当社会责任。每到节日或纪念日,很多孩子都来到这里,参加故居组织的诗词朗诵、文艺表演,这已经成为故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观完毕,回望门口宋庆龄的汉白玉雕像,在一丛翠竹的衬托下恬淡安详,饱含期盼。1925年,她在致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中写道:“先生先行,因求大公舍小我;后人后继,誓变曲径为通途。”她为祖国和平繁荣、富强昌盛倾注无尽心血。国际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所称她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宋庆龄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郭子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