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前印度抗日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博士在北京病逝”的消息。爱德华(1886—1957)是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援华医疗队的队长。他曾经参加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击德、意法西斯。1938年,他带领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抗日前线,协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的侵略。他晚年因病在北京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把自己的一半骨灰撒入黄河。爱德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抗日的事迹,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为中印两国合作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积极筹备援华医疗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在武器落后、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敬佩。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国内外的援助。朱德总司令接受史沫特莱的建议,代表中共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请求印方在医疗方面给予援助。尼赫鲁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向印度人民发出号召,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战。
此时,爱德华刚随国际纵队撤离西班牙回到英国,他早年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的会员。为援助中国抗日,他与侨居伦敦的印度进步人士一起成立了中印委员会。消息传到尼赫鲁的耳朵里,他非常高兴,写信祝贺道:“我高兴地获悉中印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于是,爱德华立即回国向尼赫鲁汇报筹建医疗队援华事宜。爱德华是尼赫鲁的内兄,主动要求到中国的陕北八路军中工作,因为那里交通不便,缺少医生,特别需要帮助。
1937年11月,尼赫鲁发表声明,建议于1938年1月9日在全印举行“中国日”活动,以筹集款项向中国提供医药,活动得到印度各界有力支持。尼赫鲁选定爱德华为援华医疗队队长,并从众多报名者中选定另外四人组成印度援华医疗队。1938年8月,国大党孟买省委员会为五人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新任国大党主席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发表声明表达了中印两国对和平的热爱,他说,“跟古代的印度传教者一样,医疗队的大夫将作为服务、友谊和爱的使者前往中国”。泰戈尔获悉也发电报对印度在中国急需的时候提供帮助表示赞赏。
带领印度医疗队辗转多地助华抗日
1938年9月,印度援华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等装备辗转多地经香港到达广州,宋庆龄和各界代表以及印籍侨民到码头迎接。医疗队提出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开展工作,得到宋庆龄的支持。9月29日,爱德华带领医疗队跨过长江到达汉口,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他们。不久,武汉局势危急,医疗队被迫经宜昌向重庆撤离。在重庆,几位大夫为表达对中国的热爱,请中印文化协会的谭云山教授给他们每人起一个中国名字。谭教授在每位的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分别为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并为每位大夫刻了一枚印章,印制一盒名片。
1939年2月,经过20天的艰辛跋涉,医疗队到达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鲁迅艺术学院和边区政府分别举办欢迎晚会,热情招待印度客人。3月,毛泽东在窑洞里会见医疗队的五位大夫,商谈了具体的工作分配。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边区卫生学校当教员;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被分配在距延安城东40里的拐峁八路军医院。到达医院的当天,院长苏井观向他们介绍了医院的基本状况,并特别表示很需要也很欢迎印度友人能够到医院支援帮助。爱德华听后说,我们从印度赶来就是来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愿意贡献我们的一切!医疗队表示,愿意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好医院,为抗日战争服务。在八路军医院,爱德华任外科主任,并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柯棣华任外科医生,巴苏华任五官科医生。这期间,医疗队还为周恩来治疗了右臂骨折。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作为一名忠诚的反法西斯斗士,爱德华表达了想到抗日前线工作的强烈愿望,获得毛泽东的赞同。于是,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赶赴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进行支援。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拒绝特殊照顾,和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长期的连续工作和营养不良,导致爱德华积劳成疾,患上了较重的疾病。虽然他依旧想留在前线,但是从大局考虑,中央决定让他回国休养治疗。1940年2月,爱德华从武乡前线撤离,经西安回到印度。临行前,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专门为他饯行,对他带领印度医疗队援助中国抗日表示真挚的感谢。一年多的所见所闻,让爱德华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有了深厚的感情,他被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勇敢斗争、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所感动,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留下遗嘱要求将一半骨灰撒入黄河
回到印度后,爱德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印两国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人民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起来。1951年,爱德华借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之机,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回国后,他专门对新中国的情况作了报告。此后的几年里,爱德华始终心系中国,渴望再次踏上那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1957年9月,印度援华医疗队应邀来华访问并参加国庆观礼,爱德华和其他援华医疗队成员再次来到中国。但是,刚到北京他就旧病复发,不得不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治疗。周恩来得知情况后,专程到医院进行探望。以往跟爱德华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同事们也到医院看望他。不幸的是,爱德华的肝硬化已到晚期,时刻危及着他的生命。12月1日,顽强与病魔抗争两个多月后,爱德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弥留之际,他郑重留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将自己的骨灰一半撒入恒河和朱木拿河的汇合处,这是他出生的地方,是家乡的风俗,另一半骨灰撒入黄河,因为中国是他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爱德华的这一决定,既体现了他热爱祖国印度、留恋故土的家国情怀,也见证了中印两国的深切友谊。在爱德华的追悼会上,周恩来致词说:“伟大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优秀儿子爱德华博士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崇高和珍贵的支持,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他表示:“中国人民会继续尽一切努力来加强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这是我们对爱德华博士的最好纪念。”
爱德华的骨灰离开北京运往潼关时,包括中印友好协会、印度驻华代办、卫生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在内的机构代表前往北京车站同逝者骨灰告别。爱德华的生前好友李得奇医生在潼关黄河渡口,面向东方,肃穆地将逝者的骨灰撒入滚滚黄河。
鉴于爱德华的感人事迹,中印友好协会决定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内为爱德华建立纪念碑,以永久纪念他对中国人民的帮助和深厚友谊。(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