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清代吴其濬与《植物名实图考》

2022-12-08 01:14:44    学习时报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古代植物学名著,作者是清代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吴其濬。吴其濬(1789—1847年),字季深,号吉兰,河南固始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吴其濬是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但他并不看重高官厚禄,而是喜欢探索自然,尤其喜欢观察探究各种植物。道光元年(1821年),吴其濬因父亲病逝而去官回乡守孝,不料服丧期刚满,母亲又不幸去世,于是只得继续居乡,直至道光八年(1828年)服阙。初入官场就丁忧长达八年,这无疑会对仕途产生不利影响,但吴其濬并不在意,而是在家乡购买了一块依山傍水的土地,满怀热情地建起了自己的植物园,取名“东墅”。在这里,吴其濬一边搜集各类文献,考订植物名称;一边栽种蔬菜花草,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习性。《植物名实图考》一书的资料准备工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丁忧期满后,吴其濬回京任职,后又到江西、湖北、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任要职。无论身在何处,吴其濬都未曾放弃对植物的热爱,而“宦迹半天下”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植物研究以及《植物名实图考》的编写提供了良好条件。每到一个新地方,吴其濬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类植物,在处理政事之余,还要亲自带人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植物标本,记录植物性状。遇到不熟悉的植物,吴其濬就向当地官员、百姓以及亲朋好友反复请教。此外,他还开辟了试验田,亲自栽种培育植物,以便详细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吴其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植物名实图考》,历经数年,终成其稿。遗憾的是,书稿尚未刊行,吴其濬就病逝于山西任上。吴其濬去世后,山西巡抚陆应谷有感于吴其濬的执着探索精神,将其遗稿整理并付梓,这部植物学名著才得以问世。
  《植物名实图考》的编写参考了《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等前代本草古籍,全书共38卷,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大类,共记载植物1700余种。书中所载植物分布于我国19个省,其中产自江西、云南、贵州、湖南等偏远地区的植物数量较多,部分植物因生长环境人迹罕至,为前代本草书籍中所未备。书中对每种植物的名称、产地、形态、颜色、性味、功用、培育方法等进行了叙述,尤其重视对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植物考订。此外,书中还附有1800余幅植物图,以求文图相互参照。《植物名实图考》以古代文献资料为基础,凡前代书籍中已有记录的植物,吴其濬在写作时都会注明文献来源,并以现实中的植物样本为依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纠正,对于那些经过研究仍旧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轻易下结论,故而该书中存在着一种植物配有数张图片但未加注释,或者只有图片但没有植物名称甚至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情况。
  《植物名实图考》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首先,该书的植物图绘制精良,大大超出了前代植物绘图水平。吴其濬长期坚持野外实地考察,故而该书的植物图大多是根据植物的原生状态绘制的,部分绘图甚至完整地描绘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植物的形态。由于书中的植物图绘制精细、形态逼真,清人张绍棠在翻印《本草纲目》时,甚至将原书中近400幅绘图替换成了《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绘图。
  其次,重视名与实的考证,纠正了前代本草学家的错误。吴其濬编写该书时虽然参考了大量的前代文献资料,但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盲从,而是始终秉持着理性严谨的态度,结合实际反复求证,尤其是在植物的名称与实物是否相符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从而对前代本草学家的诸多错误进行了补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五加科的通脱木与木通科的木通混淆为同一种植物,一并归入了蔓草类,吴其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编写《植物名实图考》时将通脱木从蔓草类中剔除,改归山草类,这一改动在今天看来是十分正确的。
  再次,对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的植物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广超过了历代本草著作,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许多植物学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植物分类时往往要以该书为参考,除了可以直接依据书中的绘图来鉴别植物的科、属乃至种之外,我国植物分类学中许多科、属、种的中文名也来源于该书,如罗汉松科、小二仙草科、马甲子属、画眉草属、南蛇藤、千斤拔等。
  最后,推动了我国传统本草学向药用植物学的分化发展。在《植物名实图考》以前的本草学著作中,对于植物的研究记载偏重于药性的发掘,而《植物名实图考》不仅记载了植物的药物治疗作用,而且对植物的产地、生长习性、培植方法、品种鉴别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该书已经进入了药用植物志领域。故而我们可以说,《植物名实图考》为我国传统本草学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药用植物学,并为其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植物名实图考》刊行后,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追捧,该书亦一再重版,除了陆应谷初刻本之外,还有1880年山西濬文书局重印本、1915年云南图书馆重印本、1919年山西官书局重印本、1919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等,一本科学著作反复重印,足见其价值之大、影响之深远。此外,该书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受国外学者推崇。1866—1883年出任俄罗斯驻清朝公使馆医生的著名汉学家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阅读此书后,对书中的植物绘图之精审赞不绝口,并将此书称为研究中国植物学的首选参考书。1880年前后,《植物名实图考》传入日本,日本著名本草学家伊藤圭介评价该书对植物论述的详细精密程度为历代本草书所未有。此后,美国的一些学者如劳弗也对该书十分推崇,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该书的内容。
  《植物名实图考》问世170多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植物学家,直到现在,该书仍是我国植物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书中所反映出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也值得我们借鉴与弘扬。(王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2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公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