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商代文明的真实面容正一点点浮现在今人眼前。日前,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成果及新进展。青铜器、玉器、陶器、多进式院落……殷墟外围聚落考古“上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
辛店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10公里处,是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已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约4万块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铸铜工具,出土带有“戈”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
陶家营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公里处,是一处商代中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内发现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25座墓葬中出土丰富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进一步丰富了商代中期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研究内容。
邵家棚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南部约2.5公里处,是一处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内发现了由18座房址组成的3组多进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形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4座车马坑组成的墓地,墓葬内出土多件带有“册”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孔德铭介绍,通过辛店遗址、陶家营遗址和邵家棚遗址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陶家营发现了青铜钺、锯等兵器和工具,这些都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因素;陶家营还发现了绿松石,大概来自长江流域。辛店遗址内发现的青铜人面像和三星堆的类似,说明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外围聚落考古发现直接扩大了殷墟的范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表示。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1928年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持续开展殷墟考古工作,发现了殷墟宗庙宫殿区、王陵区等重要遗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真实存在,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殷墟考古也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序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优良学术传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其重要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殷墟考古已经90多年了,在各方努力下,殷商文化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研究不断深化,殷墟的价值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为增进民族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强支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近年来,殷墟考古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介绍,在聚落考古理念引领下,殷墟考古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洹北商城手工业考古发现、发掘极大地填补了商代中期手工业考古的空白。据介绍,洹北手工业作坊区发现大量铸铜、制骨、制陶生产和居住生活遗迹以及分布有序的墓地,揭示了集生产、生活、丧葬于一体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独特的“纹饰范嵌范”铸铜技术、“剥片式”取料制骨技术、“熟土区夯筑”陶窑技术,充分显示出商代中期手工业创新求变的理念。
此外,小屯宫殿宗庙区新发现大型池苑、水道及与之相关的建筑遗迹,池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通过水道与洹河联通,改变了以往对殷墟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
围绕殷墟王陵区周边的勘探与发掘,确认了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环绕一条围沟,沟宽超过10米,将王陵与大量祭祀坑围于沟内。围沟的发现突破了对于殷墟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
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南约1公里处,发现2条直通宫殿区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发掘出宽达15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车辙痕迹,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道路揭示的框架体系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徐良高表示,殷墟考古研究将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还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上系统介绍了120余年来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据介绍,至今已发现甲骨文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多学科相结合,对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进一步诠释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张 影)
▲洹北商城工匠墓M54随葬器物组合 国家文物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