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援助八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国家时提出来的,它奠定了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础,充分彰显了新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精神。这八项原则包含着中国开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真诚愿望,为中国赢得了亚非拉朋友的真诚友谊和坚定支持。
(一)
1963年12月14日至翌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对亚非欧14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其中包括10个非洲国家,即北非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西非的加纳、马里、几内亚,东非的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以及3个亚洲国家,即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以及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这是中国继1955年亚非会议后对亚非国家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重视发展与广大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以及积极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坚定决心。1964年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时严格遵守的八项原则,即“对外援助八项原则”。
这八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有:第一,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第二,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三,中国政府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第五,援助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政府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第六,中国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第七,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种技术援助时,保证做到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第八,中国援外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遭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始纷纷追求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高举国际主义旗帜,把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反殖斗争看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自身极为困难的时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成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最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之一。据统计,1971—1975年间,中国援外支出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88%,1973年一度高达6.92%。坦赞铁路是当时中国对外援助最具标志性的重大工程,这条长达1860公里的跨国铁路有力支援了南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奠定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基础。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曾这样称赞道,“中国一贯积极地、实际地支持非洲为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取得彻底的解放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斗争”。他还说,“中国也是一个不发达国家,贵国给我们的援助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间团结一致的例证”。
在那一时期,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是中国外交的迫切需要。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和包围,中国外部环境变得异常艰难。中国执行了最广泛的反帝反霸外交路线,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中国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先后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大手笔地勾勒出国际矛盾斗争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在国际力量分化组合中清晰指出了敌我友的关系,为中国找到了尽可能多的国际支持力量。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历史成效是显著的。一大批亚非国家相继获得政治独立,延续几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中国也借助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在美苏包围封锁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在它们的帮助下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主席在获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指出,这一重大胜利“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在中国看来,通过支援亚非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能够极大履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义务,也可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国际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极大配合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体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统一。周恩来曾对这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高度吻合做过阐释:我国对外援助的出发点是,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援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进行建设,增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支援未独立的国家取得独立;支援新独立的国家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巩固自己的独立,增强各国人民团结反帝的力量。我们对兄弟国家和新独立国家进行援助,把他们的力量加强了,反过来就是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支援。
(三)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政治基础。八项原则提出,中国始终尊重受援国的主权,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在对外援助时谋求任何特权,这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最大特色。中国一直把发展中国家视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在开展对外援助时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和主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他们同甘共苦、携手前行。八项原则明确承诺,派到受援国帮助进行建设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中国援外人员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平等、谦虚、友善、勤劳的精神和品格,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赞誉。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根本目的。八项原则明确指出,中国对外援助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对外援助既着眼解决受援国的一时之困、暂时之危,更着眼培育、提升它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援助”和“民生援助”。中国希望推动伙伴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它们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联合培养技术人才,破解它们面临的基础设施滞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瓶颈。在当前全球抗疫背景下,中国通过提供更多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和民生困难,同时帮助部分国家建立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向它们提供更多防疫和疫苗技术支持,帮助它们提高公共卫生能力。
坚持力所能及、重信守诺,是中国对外援助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中国曾携手亚非国家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在它们实现民族解放后则携手追求发展与复兴。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计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700多人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已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在推动第三世界民族解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减贫、实施人道救助、推进公共卫生合作等领域承担了应有的大国责任,以实际行动彰显了自身不断提升的国际道义精神。(罗建波 孔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