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奔走抗战前线的林可胜医生

2022-11-09 10:48:26    学习时报

 林可胜,祖籍中国福建,1897年10月15日出生于新加坡,16岁时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920—1924年先后获哲学、生理学和科学博士学位。1924年,林可胜受聘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次年成为学校首位华人系主任。他发起成立中国生理学会,主持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英文版),推动我国生理科学实现飞跃式发展。林可胜以精湛的医术和丰硕的学术成果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更为可贵的是,在国家生死存亡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林可胜毅然放弃安稳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立救护总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林可胜临危受命担任总干事。1938年春,林可胜在汉口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出任队长,他改变以往在大城市设置伤兵医院的做法,而是派出医疗队深入战地随军救护。过去伤兵因得不到及时医治而轻伤转重、重伤致死的情况大有改进,部队士气大大提升,战斗力得到有效保障。随着战局日益严峻,救护总队先迁长沙,继迁祁阳,1939年3月落址于贵阳图云关。那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山谷,林可胜与队员们一起平整土地、修建医院以及材料仓库等。他还积极募集资金和医药器材,在其任内共募得捐款6600多万美元,极大提升了救护总队的战地救治能力。救护总队全盛时下辖150支战场救护队,医务人员及各种辅助工作人员多达3420人,拥有救护汽车200多辆,是抗战时期全国的医疗救护中枢。
  中国共产党对林可胜领导的救护总队十分重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中央长江局就指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出面与林可胜建立联系。1938年夏,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支部成立,在救护总队积极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医务人员积极投入抗战救护工作。救护总队迁至图云关后,中共红十字会支部进一步壮大,发展党员20余人,充实和加强了救护总队的进步力量。
  1939年,红十字会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十字会总支委员会,明确总支委员会的工作任务是继续团结、争取林可胜队长,在医务人员中进行政治教育;发起成立群众性的救亡组织“红十字会书报供应站”,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泛动员医务人员到抗战前线参加救护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到1940年春,中国共产党在红十字会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影响不断扩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得到大多数医学专家、医护人员的认可。
  大力支援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中共红十字会党支部和总支委员会的宣传动员下,林可胜十分认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面抗战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战地救护工作中,除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各个战区以外,林可胜也向八路军和新四军派遣医疗队、赠予医药物品,有效改善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救护条件,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底,周恩来请求救护总队协助八路军开展当地的医疗卫生救护工作,林可胜立即派出第7、第23、第39医疗队带着药品和器械奔赴西北。在陕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第23医疗队完成各类大小手术3000余台,无一死亡病例,受到边区政府的高度赞扬。当该队奉命调走时,周恩来、朱德亲自前往送行。1938年,林可胜主动派遣两个医疗队、一个医护队和一个X光队前往延安,为八路军开展战地救护服务,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同年秋,林可胜亲自带领4支医疗队到延安等地指导救护工作,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称赞。林可胜还派遣国际援华医疗队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白求恩、柯棣华等都经由他派赴边区服务。
  林可胜还积极援助新四军的医疗工作。1937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四军缺少医务人员,此时林可胜正在组建救护总队,他将自己手里志愿参加战地救护工作的医生名单交给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沈其震从中挑选了一些有战伤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组建起新四军的第一支医护队伍。1939年秋,沈其震再次来到贵阳图云关,希望林可胜能提供医药支援。林可胜按照沈其震递交的申请单加倍拨发药品,包括当时极为缺乏的奎宁片(抗疟疾药)。他还派遣两支医疗队前去支援新四军。这些医疗援助对新四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培训中国军医人才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林可胜领导下的救护总队对共产党的支援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被指控为“亲共”。蒋介石责怪林可胜“左倾颇甚”“阴助延安”。1942年,林可胜辞去救护总队队长职务。同年,由于在中国生理学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第一位华人院士。
  1944年底,林可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医署署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可胜创办国防医学院,大力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人才。1946年,沈其震随叶剑英赴北平参加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美国代表团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得知林可胜正在北平视察军医工作,沈其震向叶剑英请示去看望林可胜,叶剑英当即批准并表示,“像林可胜这样同情我军的爱国将领,在国民党军队里比较少见,我也应当去拜访他”。双方会面后,叶剑英对林可胜在抗战时期大力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的行为表达了敬意与感谢。
  1948年,林可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蒋介石拟任命林可胜为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被他拒绝。全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命令林可胜迁台,他表面答应,实际并未去台湾任职,而是移居美国,先后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在生理学药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1969年7月8日,林可胜因患食道癌逝世,终年72岁。
  2021年9月1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其新命名的“可胜大楼”揭牌,此举不仅是向林可胜在中国生理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致敬,更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娜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市在博物馆率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冬季取暖设备如何放心选安心用?

冬季取暖设备如何放心选安心用?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