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世纪,欧亚大陆上出现了蒙古帝国。借由陆地与海洋两大出口,蒙元时代实现了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贯通,东西交通畅通无阻,成为丝绸之路再度繁盛的保证。
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可划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又可分为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其中,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沿额尔齐斯河流域北行,穿越南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地中海北路的欧洲地区;绿洲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主线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后再分为南北两路西行。
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和云南两省为主线,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接,是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地区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东、西、南三条主线,其中东线可抵达日本、高丽地区,西线可通过中亚、波斯、阿拉伯半岛,抵达地中海东部和东非海岸地区,南线能够抵达南洋诸国以及印度半岛。
为了保证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畅通和信息传递,元朝将国内的驿站体系顺着丝绸之路延伸到境外,连通了诸汗国。元朝与各汗国都派兵驻守驿道,颁布法令保护商旅。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丝绸之路空前通畅,为东西方交往和贸易提供了稳定、便利、安全的国际环境。东西方之间络绎不绝的使节、商旅、僧徒、旅行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客观形势,综合利用丝绸之路路网完成自己的行程。
蒙元与中亚、欧洲的使节通过丝绸之路往来频繁。畏兀儿人列班·扫马奉伊利汗国阿鲁浑汗之命曾出使罗马教廷和西欧诸国。蒙古使节薛里吉思到过意大利谒见教皇。蒙古将军野里知吉歹派遣的使者曾到过塞浦路斯,在那里见到了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教皇和法国国王也多次派出使团、传教士访问蒙古。
蒙元时期的商业贸易也非常繁荣。大蒙古国时期,蒙古商队就远赴中亚贸易。蒙古西征后,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欧洲、西域商人利用日益开放的陆海道东来,从事商业贸易,东西方贸易呈现出新局面。官方贸易主要通过钦察汗国与欧洲各国联系,通过伊利汗国与阿拉伯各国连通。朝贡贸易是元朝朝廷与其他蒙古汗国、西域各国之间友好往来的最常见手段。民间贸易私商群体庞大且多元化,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豪商小贾,特别是色目商人尤为活跃。整个欧亚,从东到西,斡鲁托克商人、喀里密商人、拜占庭商人、意大利商人彼此交会,形成横向联结,建立起欧亚世界贸易网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开展。蒙古帝国都城哈拉和林与元朝的大都相继发展成国际交通枢纽和亚欧贸易中心。东西方各国使节、商人、僧侣、工匠、艺人云集于此。蒙古四大汗国的首都皆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和商贸中心。
蒙元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使得东西方交往变得更加便利。元朝继承并完善了唐宋以来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与元朝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远达非洲东北部沿海。元朝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制定《市舶则法》,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元朝在泉州、杭州设市舶都转运司,又在庆元(今宁波)、温州、广州等地置市舶司,市舶税银每年达“数十万锭”。元朝采用官营、官私合营鼓励和支持海外贸易事业。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常常利用海路进行贸易,杨廷璧、杨枢、麦术丁等元代航海家,都曾率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东非从事贸易。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铁器、药材等商品通过陆路和海港大量运销海外,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国际贸易向西方发展,元朝的纸钞出现在欧洲、西亚、北非。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和欧洲的特产,包括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等稀见物产也通过丝路输入中国。
蒙元发挥游牧文化流动性的特长,利用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互鉴、融合,并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伊朗地区的学问、技艺、宗教、衣食传播到元朝,影响到元朝的建筑、饮食、医药、天文、历法、歌舞等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伊斯兰的医药文化,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的医药技术和饮食水平。伊斯兰地理学、天文学随伊斯兰天文学家东传,推动了元朝的天文学、数学的发展,波斯文也开始在中土流行。
蒙元时期,随着西域工匠的大量东来,镔铁器具制造由伊朗地区传入中国,推动了镔铁生产。元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色目人)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同化,回族的形成,对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贡献巨大。
13世纪,在伊斯兰文明东传的同时,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印刷术传到中亚、西亚,再传到欧洲。火器技术传到了日本、高丽、安南和爪哇,火药被带到了欧洲,大力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此外,指南针技术在蒙元时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航海,推动了世界近代航海事业的开拓。中国三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信仰也向外传播。
总之,13—14世纪,蒙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拓展,将亚欧大陆联结为一个整体,以海、陆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世界体系形成,实现了不同经济文化圈之间的互动交流,蒙元时期的国家制度非常积极地维护和推动了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张连银 沈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