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明清在闽琉球人与汉诗创作

2022-09-21 16:18:13    福建日报

明清时期,随着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汉诗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广泛流传,成为近世东亚各国仿效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册封琉球,确立了中国与琉球国长达500余年的宗藩关系,中琉两国的交往为汉诗在琉球社会的传播提供了契机。来自中国的册封使、福建东南沿海“闽人三十六姓”移民以及琉球派往中国的留学生,是推动汉诗在琉球蓬勃发展的三股重要力量。

同周边国家一样,琉球国深受中国文化浸染,汉诗被引入琉球社会成为士绅阶层追捧的高雅文化代名词。按惯例,琉球新王即位,明清必定派遣册封使赴琉球册封新王。明清共派遣册封使23次,正副册封使43人赴琉球。每任册封使遴选主要标准之一就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在明清册封使团的带动下,琉球官员文士吟作汉诗,蔚为风尚,赋诗取士,大行其道。

明洪武年间,鉴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落后,为加强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往来,明廷陆续派遣福建东南沿海精通造船航海技术的匠人舟师前往琉球,他们被称为“闽人三十六姓”移民。这些华人移民聚居琉球久米村,世代传习儒学,通晓汉语,促进了汉诗在琉球的传播。此外,琉球仰慕中华文化和科学技术,派遣诸多琉球留学生千里迢迢到中国求学。琉球官生进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习礼,而自费的勤学生主要居留于福建的琉球驿馆,在当地延师受业。求学期间,撰写汉诗是官生、勤学生课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他们丰富生活的一种时尚。

洪武年间,明廷在泉州设福建市舶提举司,专管琉球朝贡贸易事宜,并岸设“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贡使。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自泉州迁至省府福州,琉球驿馆也一并迁至河口一带,更名“柔远驿”。及至清末琉球被日本吞并,福建一直是对琉球交往官方指定唯一口岸。来自琉球的贡使和琉球留学生在闽地览胜纪行、感时述怀,或与闽地文人交往、酬赠答对,留下了不少汉诗作品。这些来华在闽的琉球使臣、留学生,构成了琉球汉诗创作的重要群体。

来闽的琉球人群体中,以蔡铎、曾益、蔡肇功、程顺则、周新命、蔡大鼎等人的汉诗作品最具代表性。他们大多来自琉球久米村,随琉球贡使入闽,赋诗成册。蔡铎《观光堂游草》收录汉诗31首、曾益《执圭堂诗草》收录14首、蔡肇功《寒窗纪事》收录35首、程顺则《雪堂燕游草》收录85首、周新命《翠云楼诗笺》收录32首,蔡大鼎作《闽山游草》《续闽山游草》两册收录338首。其中《观光堂游草》《执圭堂诗草》《雪堂燕游草》《翠云楼诗笺》四部诗集皆收入清雍正三年(1725年)刊行的《中山诗文集》(琉球唯一的一部汉诗文总集)中。从题材内容上来看,这些诗集里的汉诗,既有吟咏闽地山水的纪游记行之作,也有与福建文人、留学生先生的赠答交游诗句,同时也包括身居闽地的琉球使者、留学生思乡怀人之作。

曾益(1645—1705)系久米曾氏第六世孙。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勤学生身份随通事蔡彬、毛国俊入闽学习,康熙四年(1665年)归国后任进贡使臣,四次到清国,入闽赴京。在从福州启程入京前,曾作纪行诗《台江发棹》:“台江一棹泛清波,北阙遥瞻紫气多。自是圣朝饶雨露,满舡同唱太平歌。”

河口,也称琼河,今福州台江万寿桥下的新港河段,明清时期是对琉球朝贡贸易的重要口岸。琉球人抵达福州,多在河口下船。同时,琉球贡使、官生也是由此登舟北上进京。《台江发棹》既展示了琉球贡使团启程上京的兴奋和意气风发,也表达了对天朝的恭顺崇拜和对太平盛世的讴歌赞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程顺则《雪堂燕游草》诗中的《琼河发棹》:“朝天画舫发琼河,北望京华雨露多。从此一帆风送去,扣舷齐唱太平歌。”

程顺则(1663—1743),是琉球汉诗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五次到中国,首次以留学生身份到福州学习,师从福州大儒陈元辅,留居四年;第二次又以接贡存留通事身份在福州居留三年;后任进贡大通事、正议大夫等官职,进京朝贡三次。其学识才能是多方面的,对航海也颇有研究。个人诗集《雪堂杂俎》以琉球风物为题材的作品居多,《雪堂燕游草》则以出使中国,尤其闽地之游历、见闻、感恩为主要内容。曾作诗《留别闽中诸同游》:“多谢诸公爱不才,论交时上驿亭来。春意对酒莺声早,夜榻分题蝶梦催。何以职方中外隔,遂令画舫海天开。从今消息凭鸿雁,每至深秋便溯洄。”

蔡肇功(1656—1737),琉球著名造历官。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奉命到闽学习历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学成归国,任造历官,在琉球国内颁行清朝时宪历。一生五次来中国,著有诗集《寒窗纪事》,其中一部分为他在中国求学、生活期间创作的汉诗作品,曾作《游鼓山》:“松阴十里路千盘,几度攀跻不厌繁。芒履穷搜岩径险,葛衣难御海涛寒。暮云不放山容翠,秋色全归木叶丹。我欲投闻聆妙偈,肯容风雨对蒲团。”

周新命(1666—1716),琉球首里国学秀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随琉球贡使入闽学习,滞留七年,拜福州儒士竺天植为师。诗集《翠云楼诗笺》基本成书于留学期间。曾登乌石山作《乌石清泉》:“巍然片石峭城南,半集啼鸟半紫岚。更有寒泉清澈底,教人错认落星潭。”除了览胜纪行,也有送别友人、缅怀故人、思念故乡的诗作,如《寄程宠文》《怀梁得济》《秋日怀梁得远》《寄郑克叙》等。

蔡大鼎(1823—?),琉球著名诗人。作为晚期琉球文坛的重要代表,蔡大鼎的汉诗创作量为所有琉球诗人之最。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到福州学习。清咸丰十年(1860年),任进贡存留通事出使中国,驻留福州三年多,赋诗结集《闽山游草》。清同治六年(1867年),随谢恩使团到中国,又著有《续闽山游草》。《游草》正续集共辑诗三百余首,同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于福州付梓。据学者统计,集中览胜纪行与即景咏物诗占25.4%,乡愁情愫作品占29.5%,与闽中诗人往来唱和的酬答类诗文占20.8%。蔡大鼎遍游八闽人文山水,留下了许多带有鲜明闽地印记的汉诗佳作,如《游鳌峰书院》《避暑万寿庵》《游鼓山涌泉寺》《登镇海楼》《登九仙观》《万寿桥书怀》等。

琉球汉诗是中琉文学交流的结晶,既是优秀中华文化传播海外的佳话,也是福建与琉球两地民众500年友好交往的珍贵记录,值得后人深入挖掘与研究。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王皓 赖正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萧鸿鸣新书《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在京研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