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仲夏时节,荷花悄然绽放。
南昌,穿越95年的时空,这座曾经饱受战火的城市,追思着历史的记忆,对未来无限期许。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大将数量很多。”著名军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兵种部大校王晓建表示。在他眼中,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大将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为了党和国家而奋斗。“这是这批人特别可贵的精神。”
建军9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走近《开国大将》一书的作者王晓建,听他讲述开国大将们的革命故事,了解95年前开国大将们鲜为人知的珍闻逸事。
起义前夕开国大将的身影
在南昌起义纪念馆的旧址门首,悬挂着陈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横匾,它将时间拉回到95年前。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前,开国大将们都在干什么呢?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探寻当年南昌起义背后的曲折与艰辛。
这些开国大将来自五湖四海,南昌起义前,他们大多在国民革命军中身居要职。据王晓建描述,张云逸当年并没有直接参与南昌起义,但是他为起义作出了鲜为人知的贡献。
1926年11月,张云逸在武汉秘密入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张云逸此时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6月,在他的努力下,后来成为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卢德铭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8月1日凌晨,在张云逸的秘密掩护下,二十五师的部分人员冲破张发奎的武装阻截,参加了南昌起义。
据了解,参与南昌起义的粟裕、陈赓家境都很富裕,可为什么还要参加革命?“这是为国家独立自强的精神使然,为了革命理想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起义中。”王晓建说。
据粟裕的秘书朱楹在《开国大将》一书中回忆:在南昌起义前几天,粟裕时任江西大旅社警卫队班长,他将旅社的地理位置、房间大小以及行人进出的情形,一一记在心里,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7月31日下午,警卫队收到起义命令,所有士兵都开始准备武器,他们全副武装,坐在背包上,随时待命。
参加南昌起义时,将军们的年龄都很小,许光达当时仅仅19岁。许光达的秘书曾正魁回忆,1925年9月,年仅17岁的许光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新生第二团学习,当时局势动荡,有人建议许光达退党,他坚定地表示,誓死不退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造成多人退党,许光达拿着黄埔军校登记表,面临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选择时,郑重写下“中国共产党”。
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
南昌起义这一年,中国革命面临复杂的分岔路口。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发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粟裕是参与南昌起义的开国大将之一,他的秘书杨久伟回忆:8月1日凌晨,粟裕所在的警卫队接到命令,策应军官教育团起义。士兵们朝着天空打了一排枪,军官教育团营房内立即回应了致敬的军号声。
7月27日,陈赓在起义总指挥部担任保卫工作,负责管理江西省银行,将没收的钱财运往指挥部参谋团。同时,陈赓协助周恩来工作。
南昌起义爆发当晚,许光达和其他党员离开炮兵营赶往南昌,希望与起义部队会合,却遇到火车临时中断。他们想办法渡过庐江,绕过关卡,到达南昌时被告知起义部队南下了。许光达坚定地对大家说:“党指给我们一条光明的大道,决不能半途而废。”后来他们赶上了起义部队。
在南昌起义中诞生的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的精神,始终是人民军队发展的“根”与“魂”。
“这种坚持,是从对革命坚定的信念出发,特别是主力部队溃散以后。”王晓建笔下的开国中将聂鹤亭在自传里记载,8月的南昌,炽热如火,因为缺少供给,士兵们到了10月底还穿着短衣短裤。部队越走人越少,从2000多人到江西省安远县时只剩下800多人。当时,朱德提出:“同志们要革命跟我走,不愿意革命的把枪留下,可以回家。”事实证明,后来诞生了很多开国大将、少将……“这支部队保留下来很宝贵。”王晓建说。
八一南昌起义精神的永久纪念
如今,南昌起义的硝烟早已散去,南昌城见证和承载的历史和精神从未消失,成为永久的纪念。
王晓建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的革命精神是可贵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前,中国共产党有5万余名党员,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只剩下1万余名党员。“留下来的(党员)都很坚决,要把革命进行到底。”
受南昌起义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得不提开国大将之一的罗瑞卿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被张发奎缴械,罗瑞卿毅然离开黄埔军校,返回武汉追寻共产党。尽管他没能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是南昌起义成为他脱离旧军队的起点,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祖国独立的信念,在这些开国大将中是普遍存在的,也一直支撑着他们走向革命胜利。”王晓建给记者讲述,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途中,山路陡峭难行,掉队、逃亡、重病士兵极多,起义军面临着生死考验。
1927年10月,粟裕所在的部队占领武平县城的山坡,掩护大部队转移。在战斗中,粟裕右耳遭到一颗子弹的袭击,他醒来后发现无法行走,凭着无论怎样都不脱离革命集体的信念,滚下山坡翻进水田,最后被部队同志救起。
同样用刺刀开辟胜利之路的还有许光达。1927年8月23日,起义军向广东前进,许光达率领尖刀排战斗,受到敌人阻击,一颗子弹打伤了他的胳膊,他顾不上包扎,端着机枪就冲上去……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与南昌城中心的喧闹相比,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厅内,珍藏着的一块牌匾显得格外安静,从右到左刻着“河山统一”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就是起义当晚的口令。那一夜,2万多名起义士兵将口令牢记在心。直到不久的将来,成千上万前赴后继的战士,终于把口令变成了现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开国大将们表现出的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人民周刊》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