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佳木斯为何被誉为“东北小延安”

2022-08-02 10:33:21    学习时报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着手在东北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部署,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新华广播电台、延安电影团等机构和团体及600多位名人告别延安,一路艰辛跋涉奔赴东北,辗转来到佳木斯。延安的革命文化在佳木斯这块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呈现出爆发式的繁荣和活力,佳木斯由此成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被赞誉为“东北小延安”。
       革命文化力量汇聚佳木斯
  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考虑到前方军事斗争的需要,东北局决定将从延安过来的各文化机构和团体转移到合江省。1946年初,东北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所属工厂、学校等相关单位都云集于佳木斯。在北满分局工作并兼任合江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遵循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北满根据地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迅速改变了合江地区的面貌,把一个政治混乱、经济凋敝、土匪猖獗、民不聊生的合江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巩固的战略后方,为佳木斯的文化走向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46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到合江省检查工作。在这里,陈云感慨于佳木斯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接触了很多从延安过来的文化和教育团体,并且见到了很多从延安过来的各方面的文化名人,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颇有感触的说道:“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从此,“东北小延安”的美誉就在东北解放区广泛的传播开来。
       文化战线的独特风景线
  众多知名的军事院校、高等院校、文艺院团和新闻出版机构,陆续迁到了佳木斯,在这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赞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使这里的文化氛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党创办的众多高等院校迁到佳木斯办学。1946年6月,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迁至佳木斯。在此办学的两年中,共培养出1500余名各类人才。吴伯箫、公木、寄明等文化学者都在这里工作过。同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分批迁到佳木斯,划归东北大学并恢复办学,且在当地演出了秧歌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吸引了大批青年加入东北鲁艺。中国医科大学迁到兴山后,与先期到达并完成合并的东北医大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大附属医院先后设置了四个医疗所,医大学员边学习边救治伤员,并培养了近2000名医务工作者。
  东北革命文艺院团以佳木斯为基地开展文艺活动。1946年冬,为了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需要,东北局在佳木斯陆续组建了东北鲁艺文工团一、二、三、四团和音工团。这些以延安艺术者为骨干的文艺院团深入革命斗争的最前沿,深入东北百姓的实际生活,认真参加土改,积极启发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并在实践中汲取艺术的智慧与力量。陈戈、兰马、李蒙、刘炽等100多位文艺工作者,先后公演《雾》《自卫》《狼牙山五壮士》等话剧,他们还以佳木斯为基地,组织宣传队活跃在桦川、鹤岗、桦南、依兰等地,配合地方政权建设,宣传解放战争胜利形势,为佳木斯军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
  一大批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在佳木斯策划和制作。1946年6月,东北电影公司来到兴山。8月,由吴印咸带领的延安电影团一行40多人也来到这里。10月,东北电影公司易名东北电影制片厂,袁牧之为第一任厂长。东影厂建成了新中国的电影摇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演职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东影厂拍摄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影片,长达17辑的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成为了经典巨制。
  党的新闻出版业在佳木斯空前繁荣。1946年6月,东北书店迁到佳木斯,陆续出版发行了很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同时充分利用《东北文艺》《东北文化》等期刊进行文化教育。这期间,东北书店印刷了数十种领袖著作和革命文学作品,如: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修改后的歌剧剧本《白毛女》、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人民音乐》在此创刊,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会在此召开会议,《十二月翻身》《打胡子》《活捉谢文东》等一大批文艺作品诞生,记录着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与革命精神。佳木斯是东北解放区的印刷中心,《东北日报》等报刊在此建立起后方基地。
     “光芒的来处却是佳木斯”
  众多知名文艺院团和高等院校在此办公和办学,灿若星河的革命知识分子也以此为基地在思考和创作,延安精神在此传承,新中国文艺曙光在此酝酿。对于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著名散文学家刘白羽认为:“如果说自由文化的光芒在那些地方,光芒的来处却是佳木斯。”
  吕骥、张庚、塞克、舒群、何士德、罗烽、白朗、马可、周立波、公木、刘白羽、马加、华君武、萧军、张仃、曲波、陈强、徐肖冰、侯波、田方、于蓝、袁牧之、陈波儿等知名文艺工作者,以佳木斯为基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民众中间,开展文艺创作和演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艺路线,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这些文化名家的传承,延安革命文化在黑土地上扎下根来,继续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音乐家马可在佳木斯创作了《咱们工人有力量》。1947年,马可到佳木斯发电所体验生活,被这里工人们挥动铁锤、高喊口号、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所感动,萌发出创作一首写工人阶级歌曲的意愿。此后,马可多次带领文工团员们到铁路修理厂、德祥东面粉厂、东北银行造币厂、沈阳机车车辆厂搜集素材,最终创作出《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在白山黑水之间传唱,作为解放区和新中国的第一首工人歌曲被载入中国革命音乐的史册。
  作家周立波在佳木斯出版了《暴风骤雨》。1946年10月,周立波来到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改工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发生地元茂屯就在此地。小说较为完整地表现了东北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情形,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书稿上卷完成后,东北书店佳木斯印刷厂抢时间排印,1948年4月在东北解放区发行。《暴风骤雨》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很大,甚至被当作土改实际工作的参考书,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潘文曼 李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明代海防巨著——《筹海图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