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郑和:用宝船和友谊传播文明的使者

2022-07-25 16:21:11    学习时报

1498年,葡萄牙的冒险家达·伽玛船队绕过好望角,经过一路海上颠簸之后,终于来到了南印度的古里地区。正当船队欢呼雀跃的时候,古里人告诉达·伽玛,早在90多年前,就曾有一个由二三十艘巨船组成的强大船队来到这里。这个船队便是郑和船队。早在西方大航海之前,郑和船队七次纵横往返于南海和印度洋之间,航程多达10余万里,在中外文明交往史上大放异彩。更重要的是,与搜寻黄金、到处殖民的大航海相比,郑和所到之处尽显大国气度,堪称和平交往的使者。郑和下西洋传播的是文明,带去的是和平,收获的是友谊,这便是时至今日仍然启人深思的“郑和精神”。
       远涉重洋的初衷
  1431年,宣德六年。郑和即将第七次下西洋。这位60岁的老航海家或许在冥冥之中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航海。在起航之前,他特地命人立了两块石碑:一块是太仓刘家港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另一块是立在福建长乐南山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这是老航海家以自己的方式告别大海。他在碑文中详细地记述了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还把那些追随自己劈波斩浪的老伙伴的名字一个一个刻在碑文上,生怕被人遗忘。抚摸碑石,郑和的思绪飘回了第一次远航的1405年……
  这一切都要从燕王朱棣对建文帝发起的靖难之役说起。在靖难之役中,作为燕王内侍的郑和开始崭露头角,内可参与军机,外可杀伐立功,展现出“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才能,得到了朱棣的赏识与恩宠。之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往近了说,是永乐帝担心海外各藩属不会对一个篡位者俯首称臣,于是郑和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宣颁“正朔”,要求诸藩接受新的“正朔”,标榜永乐帝的“正统”地位。
  往远了说,这是永乐帝谋划大明王朝周边安全的战略举措。这就要追溯到明初之前的元朝,蒙元横跨欧亚,在西洋地区具有很深的影响力。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明朝重新打通中国与西洋的联系,恢复朝贡体制,树立明朝声威,消除蒙元影响。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亚还盘踞着威胁明朝安全的蒙古帖木儿帝国。郑和南下西洋,以“万国来朝”的方式确保大明王朝东南方向上“海靖波宁”的缓和态势,以便集中精力专心对付西北方向的蒙古铁骑。毕竟,朱棣一生的敌人是蒙古人,甚至不惜迁都北京。欲保西北,先靖东南。这便是郑和下西洋的战略使命。
  种种因缘际会之下,郑和船队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壮举。从1405年的初次开洋,到1433年最后返国为止,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远涉印度洋,跨过波斯湾,穿越红海,最远曾抵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各国。海域之辽远,航程之漫长,船队之壮观,郑和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奇迹。
       传播文明的使者
  七下西洋,郑和不辱使命地完成了朱棣交给他的战略任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郑和所下的“西洋”是印度洋海域。明朝以南海为界,东洋是指东边的太平洋,西洋则是西边的印度洋。七下西洋,郑和在中国与印度洋区域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郑和为大明王朝创造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大观。永乐十三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归国,带回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东非等地十多个国家的使臣,也带回了麻林国(今位于肯尼亚)进贡给大明王朝的祥瑞神兽“麒麟”,也就是非洲的长颈鹿。一时间万国朝贡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郑和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一靠宝船,二靠友谊。
  郑和的宝船向万国宣示了明朝的硬实力。要想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洋大海中扬帆前行,靠的是当世一流的造船工艺、神奇精巧的牵星定位、精准细致的航海地图、步调一致的旗语通讯等先进技术。郑和船队超过27000人,船舰多达200余艘,令后世航海家望尘莫及。船队所到之处,都令当地人目眩神迷。高耸入云的九桅十二帆遮天蔽日,在海面上蔚为壮观,人们把来自中国的船舰称为“宝船”,把郑和船队称为“船的城市”。
  不仅有硬实力,更有软实力。船队所到之处,始终尊重他人意愿,尊重异域风俗,开展平等贸易,进行文化交流,促成亲善往来,沟通了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郑和曾以宽厚仁德之心征服爪哇国,也曾调解满剌加与暹罗的纠纷,这些举措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于是,印度洋地区掀起了一股“愿比内郡依华风”的中国热。在《明成祖实录》中,类似“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的表述比比皆是,数国国王甚至亲自率团访华。
  郑和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印度洋地区,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国仍有许多“三宝庙”“三宝井”等历史遗迹,缅怀三宝太监,传颂郑和事迹。
       郑和之谜的解答
  在西方人看来,郑和下西洋是一个谜。当年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曾说过,中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郑和竟然没有对外谋求经济殖民,令他感到匪夷所思。后来的汤因比也感叹,中国航海“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中的‘中央王国’……他们本应在西班牙之前就发现并且征服美洲的”。为什么郑和没有这么做?
  明成祖朱棣有言在先,“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正是这个“共享太平之福”,便从根本上决定了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大航海在开端时便截然不同:郑和下西洋从来不是为了掠夺财富和海外殖民。这说明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对外殖民掠夺的基因。
  郑和首次开洋之后的223年,即1628年,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主持修建的瓦萨号,只在试行阶段10分钟就沉入海底。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比瓦萨船大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沉没呢?因为小小的瓦萨号竟然装有超出自身承载的64门大炮。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西方文明正如凯撒所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郑和的身上体现为“我来了,我交朋友了,我回家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致敬古圣先贤 传承千年文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