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又上热搜了!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新发现陆续公布,6座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7号坑发现一件龟背形网格状器,外侧为网格状椭圆形,内有一个背部驼起的椭圆形完整玉器;还有一件倒立顶尊人像,高近1.5米,由三部分单独铸造后焊接而成。这些都是首次出现。
这些“首次”,每一样都意义非凡。它也在提醒公众,我们的知识储备不能固定不变,需要不断补充更新。回头看看,我们小时候学的很多知识,有的已经被更新,有的甚至被证伪。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型社会,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求知欲、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三星堆的发掘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出土的文物不断地“创造历史”、填补空白,给考古界乃至历史学、社会学、文明与文化等诸多领域以新知。这也唤起了公众“考古”的热情,几乎每一步获得了民众的关注和热议。
考古,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可能从前都从未得到如此广泛而细密的关注。这种关注,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得益于公众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提起三星堆,恐怕无人不知。而更重要的是,这开创了一种新的考古方式——线上线下联动,一边考古,一边传播。
可以说,这次考古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文物、历史、文化的科普。不妨去想象一下,当学生看到课本上讲到的三星堆和青铜人面像,可以“直播”观看挖掘过程,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与历史对话的场面!或许,这样一场互动,已经让很多孩子在心中种下了梦想。
不要小看这种互动的启蒙作用。它能够让一个“冷门”专业为大众熟知,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乃至就业岗位。比如近年来,不少高校考古专业的毕业生,在短视频平台做起了考古直播、文物解说,并且大受欢迎。
此前,有考古学者指出,“现在有个全国性的问题,从事考古发掘、有资质的人手少,但工地太多。”与大量考古发掘研究任务形成对比的是,专业考古人员人数上的严重短缺。《中国文物报》2020年曾报道,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考古领队资格”的总人数,包含退休人员大体不足两千人,而常年在田野发掘一线工作的仅有数百人。
现在,可以期待的是,通过类似三星堆发掘的考古传播新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将对考古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对考古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加入这一“有文化,有内涵”的事业当中。当然,相关部门也要主动引导,循循善诱,方能结出硕果。(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