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米高扬(左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开启了外交新的篇章。在新中国外交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很多对世界和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从本期开始,学习时报开设“新中国外交”栏目,刊发系列文章,回顾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历史时刻。
——编 者
早在革命胜利前夕,新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针与政策就是非常明确的,即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对外政策,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彻底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的百年屈辱史。
“另起炉灶”方针的确定
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宣布:“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期间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要求外国撤出在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条约。
毛泽东在审阅1949年1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时写道,“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是: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
旧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的这种控制权,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要根本改变这种局面。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垮台了,但帝国主义直接经营的经济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在活动,帝国主义在中国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势力和影响,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自行消失。对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坚强决心。
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存在,要“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不受过去屈辱外交条约和传统的束缚,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签署的条约和协定;二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外国在华外交机构和人员的合法地位,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与“另起炉灶”相关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毛泽东对来西柏坡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周恩来也说过:“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形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新中国需要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在华影响。
新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毛泽东强调:“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没有达到目的。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辩护,意在说明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并不是因为美国援助不充分,而是其腐败无能。毛泽东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等文章,对白皮书进行全面抨击和批判,利用其作为反面教材,清除美国的在华影响,为新中国外交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展开
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立场和出发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原则作了明文规定,即“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者政策和战争政策”。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周恩来以新中国外交部长的名义将这一公告送达各国政府。表明新中国政府与过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外交关系一刀两断,也不承认国民党政府驻外机构和驻外人员的合法地位。新中国愿意在新的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便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年11月8日,外交部举行成立大会,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开始有步骤地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势力和影响,收回了外国在华驻军权、兵营地产权、自由经营权、治外法权等。加强对海关的管理,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制度。把与新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前外国驻华使馆人员作为普通的外国侨民,后来这些人陆续回国。新中国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中国也不急于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外交的重点对象是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即10月2日,苏联外交部即致电周恩来总理,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在苏联的带动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迅速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要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需要通过商谈才能进行。1949年12月19日毛泽东在致刘少奇、周恩来的电文中说:“如果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公开宣布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则我方亦应去电该国叫它派代表来华商谈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同时可将电文大意公开发表消息,如此主动权仍然操在我手。”与这些国家进行一对一的谈判,核心是要求它们断绝与国民党残余政权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谈判建交旨在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反对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一个中国”原则成为贯穿新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原则。到1951年5月,新中国已经先后同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英国、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瑞士等欧洲国家进行了建交谈判,并同丹麦、瑞典、瑞士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英虽然没有建交,但杜威廉作为英国的全权代表常驻北京,中英之间保持着联系。1950年与印度尼西亚和芬兰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这两个国家建交没有通过谈判,因为它们与国民党政府没有外交关系,也不是联合国成员国。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1年,新中国与19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开辟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一些曾经拿枪打仗的军人脱下戎装,换上西装,成了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为争取新中国的权益而斗争。(左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