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留在国统区的抗日战士达维德·扬库

2022-05-25 00:35:02    学习时报

1939年,达维德·扬库在中国

1910年,达维德·扬库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工人家庭。19岁时,他考入雅西医学院,很快就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36年,扬库取得外科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奋勇抢救伤病员的同时,扬库时刻关注着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十分钦佩中国人民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淫威面前的顽强抵抗。国际纵队从西班牙撤退后,我和其他同志一样,希望到中国抗日前线去,继续为反法西斯而战。”从集中营脱险后的扬库和其他欧洲进步青年毅然决定奔赴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
  心向延安却被分配到国统区工作
  1939年8月,扬库参加国际援华医疗队,携带国际进步团体募捐的大批医疗卫生物资,从英国的利物浦港出发,经过6个星期的航程抵达香港,受到“保卫中国同盟”领导人宋庆龄和当地媒体的热烈欢迎。
  扬库来华之前就已听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十分向往延安。一到中国,扬库就希望尽快到中共直接领导的第18集团军去,但由于陆上交通被日军切断,香港到内地的行程受阻,扬库和其他医疗队成员只能先由海路到达越南,再转陆路经广西柳州、南宁,于1939年10月16日到达贵阳附近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图云关。扬库被分配到四川省军队第30师医院,负责救治军队和当地百姓的伤病员。
  扬库向国民政府提出到敌后战场去,遭到断然拒绝,他只好先留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但是,在30师医院见到的一切令扬库大失所望。国民党结党营私、贪污腐化,无视百姓死活。军队中,军官占用着为数不多的医疗资源,伤病员则躺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在军中流行,士兵健康状况无法得到保障。在江西前线,扬库亲眼看到伤病员得不到应有的护理,许多人直接躺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在寒冷的冬季里由于没有棉被而被冻伤。扬库离开国民党军队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周恩来的指示支撑着他在国统区坚持6年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地发动了“皖南事变”,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发展到顶点。扬库对国民党彻底失去信心,甚至表示“与其留在国统区工作,不如回国”。他和另外2位援华医生一起到重庆面见中共代表周恩来,再次提出希望到抗日根据地去从事医疗工作的请求。
  这些外国医生深知敌后战场的工作条件更为艰苦,仍坚决要求前往,这种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令周恩来十分感动。他们的精湛医术无疑有助于切实改善抗日根据地的医疗状况。但是,在国民党疯狂的军事封锁之下,如果贸然前往,这些医疗专家将要冒极大的风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愿意看到的。同时,除了“援华医生”的身份以外,扬库等人也都是具有坚定信念的“战士”,如能坚持在国民党军队工作,必将有效争取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共同抗日。
  于是,周恩来耐心说服扬库等医疗队成员,向他们阐述了国共合作的复杂形势和前往敌后战场的现实困难,劝说他们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周恩来对扬库说:“无论在哪里工作,你们都是为中国人民抗战服务,是对中国人民的宝贵支持。”
  在中国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扬库曾3次与周恩来相见,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扬库转变了思想,意识到“只要与中国军民一起战斗,在哪里都是抗日”。他后来回忆说:“周恩来总理给我的指示是我终生难忘的,就是那些指示支撑我在国民党地区默默工作达六年之久。”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扬库重新振作起精神,安心在国统区救死扶伤。
       积极开展工作
  明确了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意义后,扬库不再悲观沮丧。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他积极克服生活不便、设备不全的困难,夜以继日地医治伤病员、培训医务人员,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扬库在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整顿和筹建了许多医院。没有病房,就组织大家搭起木板棚;缺少医疗器械和病床,就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做成病床、担架、手术台,用稻草做成床垫;没有消毒条件,就利用水烧开后产生的蒸气来消毒医疗用具。当时,因卫生条件差,士兵中流行一种疥疮,许多人全身长满了脓疮,十分痛苦。扬库经过多次试验,把硫磺和石灰按一定比例调成药膏糊在伤口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治愈了数万名患者。伤病员康复后重返战场,不仅有效降低了非战斗减员数量,也极大鼓舞了部队士气。
  扬库还积极筹办卫生学校,开设短期训练班培训医务人员,举办卫生知识讲座向国民党官兵普及急救知识和卫生学。他亲自编写教材,制作教具,亲自讲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治疗技术传授给中国学员。在后来的战地救治工作中,这些学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库与士兵打成一片,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粗布制服,一起住茅草房,没有丝毫抱怨。在他的行为激励下,他所在的国民党军队官兵的抗日意志更为坚定,抗日热情更为高涨。
  1942年初,扬库去到云南的蒙自山区部队工作。在那里,霍乱等传染病盛行,扬库不幸也感染上了斑疹伤寒,高烧几周不退,情况十分凶险。多亏德国援华医生贝尔赶来为他精心治疗,他的病情才得到控制,身体逐步康复。即使在患病期间,扬库仍坚持工作,为抗击瘟疫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3年上半年,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安排下,扬库同其他几位援华医生一起,随同中国部队进入缅甸北部的丛林继续参加抗日战斗。日本投降后,扬库经过数月的辗转,终于1946年1月返回罗马尼亚。回国后,他仍时刻关注着中国的情况,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1972年和1979年,他两次应邀访华。1990年5月9日,扬库因心脏病去世。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扬库医生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来到硝烟弥漫的中国进行支援。他怀着去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的愿望来到中国,却被安排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是周恩来的劝导激励着他以执着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才回到自己的祖国,不愧为“罗马尼亚的白求恩式医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丝绸之路与民族交融
下一篇:黄遵宪:发“五四”白话诗之先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