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字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中”字结构黄中通理、内蕴正大光明,构成了中国、中华、中央、中庸等诸多词汇,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实际上,我们每天日用而不觉的“中”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与基因。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中”字与天文历法学和数学密切相关。天文历法学是上古时期的最初学问,数学是天文历法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先民为了深入研究天体运行规律,提高天文学和历法研究的精度,客观上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论语·尧曰》里面,“允执其中”的“中”即为槷表。槷表或者说圭表作为天文仪器是“求中”的测量工具。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辨证方位,因此使“中”字具有了中心、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词汇,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可见,“中”字来源于上古天文历法学的科学测量,这一科学技术通过圭表把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求测地中、居中而治等行为紧密联结在一起,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最核心、最宝贵的知识与科技。因此,尧曰篇里的“允执其中”与《尚书·大禹谟》的“允执厥中”有着坚实的考古学支撑,两个词语里“中”字的本义即指槷表。所以,尧舜禹高度重视“执中”这一事关统治的核心知识,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对此,《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庸》作为全面总结“中”之思想的篇章,已经将“中”的思想从天文学扩展到政治学、哲学等人文领域。正是由于这个历史传统的深远影响,在宋代之前,儒家对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允执厥中”上;直至南宋时期,朱熹认为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心惟微”上,并以此构建了道统论。实际上,“道心惟微”是形而上,“允执厥中”是形而下,而在上古时期,两者是一体不二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作为儒家十六字心法,代表着儒学的最高成就,是心性之学的源头和最高境界。先民在实践中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思考中最核心的,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的内心,实现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天人合一,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天下为公、大公无私的至善境界,从而创造了中华文化独有的心性之学。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后世有学者认为此尧舜禹十六字相传之心法为伪造,实际上,如前所述,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有着坚实的考古学证据。在心性之学的范畴里,“人心惟危”是指普通人的精神境界在善恶之间不停摆荡;“道心惟微”是指君子或者圣人的精神境界止于至善且慎微慎独,“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的即是圣人所思所虑止于至善不逾矩的精神境界,而精一执中是从“人心”达到“道心”的方法。
圭表不仅是确定方向和节气的工具,也是求测地中、测量大地的工具。先民认为夏至日正午槷表影长一尺六寸、一尺五寸的地方为天下之中。圭表的这一用途历史久远,战国竹书《保训》记载了周文王临终时向周武王讲述大舜“求中”、上甲微“追中”的古老政治传统,勉励周武王也“求中”而治天下。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记录了周人居中而治天下的政治理想,铭文中也首次出现了“中国”(器物上写作“中或”)一词。周人的这一政治理想最终由周公重测地中,并在此基础上营建洛邑而完成。随着天文历法的兴起和发展,恒星等天体坐标精度也不断提高,为天文大地测量以及航海定位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相对应,出现了“表里山河”“表海风雄”等词汇。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圭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赋予“中”的深厚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种种影响,勉励我们心中知善、中正为人、中庸做事、中和养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隋云鹏 隋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