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安徽国保单位达到175处;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1200多种……记者从11月10日在合肥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大力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把文化传下去。
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积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繁昌人字洞遗址距今约250万年,是欧亚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将亚洲人类起源提前了几十万年;东至华龙洞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智人化石,填补了我国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关键证据。禹会村遗址发现淮河中游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龙山文化城址;潜山薛家岗、怀宁孙家城、固镇垓下等一批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和古城遗址,成为长江文明和淮河文明的重要实证;特别是含山凌家滩遗址经13次考古发掘,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华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之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明中都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都实证了安徽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彰显了安徽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文物保护管理得到新加强。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出台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规章4部。十年来,全省新增国保单位118处,总数达175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287处,总数达915处;大运河安徽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使安徽省世界文化遗产增至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立项挂牌5家,位列全国第五。完成引江济淮工程1600多公里文物调查、44处文物点的勘探发掘和迁移工作。十年来,全省累计完成重点建设工程文物保护项目500多项,出土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标本近3万件。加强文物修缮保护,完成重点项目1680个;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实施了革命文物维修项目255个。
博物馆服务功能实现新提升。十年来,安徽省加快推进综合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基本形成主题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安徽博物馆体系。十年来,全省新增博物馆115家,总数达235家;新晋国家等级馆26家,总数达43家,一级博物馆由1家增至6家;公共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各类博物馆突出主题,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推出各类展览近1300个,开展社教活动6000多场,年均接待观众3000多万人次。“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获全国十大精品特别奖,安徽博物院荣获2022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让文物活起来展现新成效。十年来,安徽省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发展,文物与教育互动,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各类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以古民居古村落为载体的民宿、研学等新业态蓬勃兴起,22个古村落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坚持科技赋能、开门办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城市会客厅”;一些文物古迹、考古现场受到青少年追捧,成为“网红打卡地”;遗址公园建设成效凸显,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1200多种,“将文物带回家”成为新时尚。全省31个红色旅游景点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7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记者 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