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
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共生
“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遗产赖以生长和传承的土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方式,才能让非遗真正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共生。目前,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正在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雪芳介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建设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河北省相关工作也正在积极推动开展,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对于非遗保护而言,设立保护区的意义在于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谈及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张雪芳感触颇深地认为,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非遗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是为适应非遗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区域性整体保护模式。
从单一项目性保护,到建立“整体性保护”理念,河北省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把文化遗产、环境、人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2021年出台的《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创建3个以上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7年6月,我国诞生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至今,全国共认定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09年,沧州市吴桥县被列为河北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启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该县编制《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建立一系列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吴桥全县建立杂技非遗传承基地20个,认证挂牌杂技专业村17个,杂技文化企业131家。全县47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
作为区域性非遗整体保护模式的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除了如何体现遗产价值,还有如何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应在做好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地方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记者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