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修缮和保护好珍贵文化遗产
城墙巍峨、楼阁宏伟,美丽的正定古城迎接着八方游客。
走进正定古城,历史感、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正定不断加大古城保护力度,不仅划定历史城区范围,还高质量完成南城墙修缮等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工程……这背后,始终有一支默默奉献的技术力量——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简称河北省古建院)。
河北省古建院,是在原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两家省级文物科研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作为承担全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的省级综合科研机构,多年来立足河北、放眼全国、走出国门,大家把满腔激情和全部心血注入文物与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省古建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张建勋说。
正定古城墙,是中国目前现存较少的明代城墙遗存。如今最被人熟知的长乐门,就是正定四座城门之一的南城门。古城墙,其实是内城、瓮城和月城的总称。为了让古城墙恢复生机,正定持续修复南门系统,并对西门、北门和部分城墙实施现状整修加固。“目前,主要对东城墙进行土体夯筑、主体加固等,建成后将与南城墙连成一体。”承担该项工作的省古建院高级工程师郭建永说,古城墙施工中严格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不盲目复建、不拆旧建新,尽量保持老城墙原貌。修缮保护时,还注重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相结合,当年曾报请当地文物部门对南城门瓮城城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结合发掘成果建成正定城墙博物馆。
古城墙、隆兴寺、广惠寺华塔、开元寺须弥塔、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如今美丽的正定,留下了河北古建人的心血和汗水。而以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为重点,河北古建人的足迹更是遍布燕赵大地——
涿州双塔、宣化古城、定州贡院、怀来鸡鸣驿城、蔚县古建筑群等文物建筑的保护设计和施工;河北明长城和早期长城及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喜峰口长城、崇礼岔沟梁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部分建筑、清西陵泰东陵昌陵等保护设计和施工项目;完成张北元中都遗址中心大殿保护工程和甬路铺墁,为元中都遗址成功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定基础……其中,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设计和保护维修工程荣获2018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奖,承担设计任务的故宫宝蕴楼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奖。
“雄安文脉,贯穿古今。我们按照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在雄安新区开展地上文物调查。”张建勋介绍说,省古建院在雄安新区复查文物遗存点41处,新发现文物遗存10处,并对以前登录的文物遗存点进行核实、更正和定级。同时,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雄安新区及周边53处文保单位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了雄安新区文物建筑数据库和信息资料共享平台。
无人机、云计算等技术也成功运用到文物安全巡查和监测预警中。对献县汉墓群和磁县北朝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73座古墓葬开展无人机安全巡查。实施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目前已完成27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59处省级文保单位和54处市县级文保单位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并建成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平台,为实施文物保护维修、科学研究、展示利用和安全监管奠定基础。
“文物保护,始终离不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张建勋告诉记者,那些看似简单的文物修复工作,实则融合着高科技含量。譬如,刘胜金缕玉衣、战国中山国铁足大鼎、赵县安济桥石栏板、海丰镇出土瓷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金属文物项目等修复工作……都是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其中,省古建院与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承担的古建筑夯土稳定性试验研究和古建筑墙砖回弹检测技术应用课题,还荣获河北省建设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
多年来,河北古建人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赢得业内普遍赞誉。省古建院不仅承担着省内文物保护工作,还承担起国内很多古建保护项目,包括西藏萨迦寺、新疆伊犁将军府、云南昆明妙湛寺金刚塔、山西五台山南山寺等多项省外重点文物保护设计项目;还有汶川抗震救灾项目崇州罨画池、罗江庞统祠、江油云岩寺,青海玉树嘎然寺、当头寺等多项文物抢险勘察设计项目……因为工作出色,屡获国家和省级表彰。
此外,省古建院还曾受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派,赴尼泊尔履行项目管理任务,修复在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中受损的世界文化遗产——九层神庙。这是河北古建维修史上成功完成的首个国家级对外援建项目,为推动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获得全国表彰,真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张建勋说,文物和古建筑保护是一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化血脉的工作,保护好文物与古建筑,就是要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尊重它。省古建院将继续弘扬敬业奉献、踏实肯干的作风,努力提高文物科技创新和研究阐释能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